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 A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简单地讲自我概念就是个人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看法。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2.(B) 人的心理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1岁);少年期(12~14岁);青年期(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3.(B) 少年时期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也称“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4.(C) 自我认知是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身个性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教育的基础,自我认知的成熟水平反映出学生的自主、自律、自治的意识。主体内省,是一种批判性的反思心理,表现为对自己行为价值标准的掌握和判断,进而产生对行为的控制。在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主体内省起着根本性作用。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5.(B)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6.(B) 前运算阶段是指2岁到7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正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故这段时期在教育上特别重要。皮亚杰之所以称此一时期为“前运算期”,原因是此一时期的儿童遇到问题时固然会运用思维,但他在运用思维时常常是不合逻辑的。“前运算期”的意思即指儿童思维方式尚未完全达到合理地步之前的一段时期。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7.(D) 虽然自我体验加深,自我控制逐渐增强。但总的看来,初中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强,常常出现违反纪律,出现偏差行为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8.(C)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在别人指导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水平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处于发展边缘的能力。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9.(C) 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人的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任务,假如此阶段的任务不能得到解决,将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这八个阶段分别罗列如下:①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②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③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④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⑤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⑥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⑦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③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0.(C)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如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在3岁以前和青春期会出现两个高峰期。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如身体发展先于身体的发展。因此,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关键期。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1.(C)少年期是指年龄在12-15岁的个体。这个阶段孩子显着的特点是“变”,孩子开始发育了,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有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你要东,他偏要西。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也称之为“心理断乳期”。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2.(C)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就是认知过程,题目中所说的“知之深”反映的就是认知过程,“爱之切”说的就是情感过程,而“行之坚”反映的则是意志过程。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3.(A)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他人(一般指教师)指导下能达到的水平与现有水平之间的差距,因此,只有教学走在发展之前,儿童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其最近发展区的空间,获得更好的发展。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4.(C)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测试者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包括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5.(B)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自信、坚强和勤奋描写的恰好是人的性格特征。
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6.(B)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7.(A) 由心理学常识可知,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8.(B)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9.(B)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种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但关键期并不是突然开始和停止的。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20.(B) 劳伦兹是第一个提出了关键期概念的心理学家。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二、多选
1、AC,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实证研究法,包括相关研究、因果研究;另一类是描述研究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调查法又包括问卷、谈话、个案与教育经验总结等。)所以根据题意应该选AC。
2、ABCD,前四项均为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但最后一项为教育学的意义。
3、ABCDE,略。
4、ABCDE,略。
5、BCDE,皮亚杰认为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和平衡。
6、ABCD,最后一项不属于心理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7、CDE,遗传决定论的代表有高尔顿(英国,他是查尔斯·达尔文的表弟,深受其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该思想引入到人类研究。他着重研究个别差异,从遗传的角度研究个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开创了优生学。完成了智力天赋的家族谱系研究,对心理学的贡献,大概可以归纳为差异心理学、心理测量的量化和实验心理学)、霍尔(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哲学博士,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创立者,将精神分析引入到新大陆的第一人,也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弟子,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理论,霍尔在其 1904 年出版的《青年期》一书中,提出了他的复演论,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反映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格赛尔(美国心理学家,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他认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和训练难有显着的效果)。而皮亚杰是建构主义者,认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而斯腾主张辐合论,主张心理的发展取决于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
8、ACD,洛克的“白板说”,华生“一打婴儿的教育”,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都主张影响人的因素主要是外部环境。武德沃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全部活动,包括了意识和行为两个方面。但在具体研究中,必须从研究刺激与反应的性质开始,也就是说,必须从客观的外界事物开始。但仅研究此尚不够,武德沃斯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还存在有机体的作用,即通常的S-O-R模式,其中O代表有机体本身及其能量和经验等。弗洛伊德作为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动性或者动机性的驱动力量,是身体内的刺激的源头。
9、ABDE,略。
10、ABCD,略。
三、判断
1.(×) 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不同资质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也是一门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的学科。
3.(V) 略
4.(√) “最近发展区”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在别人指导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水平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处于发展边缘的能力。
5.(V)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者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6.(×) 教育心理学除了要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外,还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7.(×)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8.(×)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9.(×) 形式思维即抽象逻辑思维,在小学高段,个体的这种思维就逐渐占优势了,因此,小学生思维是形象思维到形式思维的过渡。
10.(V)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者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11.(√) 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及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12.(√) 1924年,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编写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中国较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三章 学习和学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替代性强化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2.(B) 略。
3.(A)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4.(C) 逃避条件作用是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如“看见垃圾堆就绕步而行”。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5.(C)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6.(A)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知识得以实现保持和迁移的关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7.(D)BC不属于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故首先排除。信号学习:这类学习属于经典的条件反射,包括不随意反应和情绪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对某种信号作出一般性的和弥散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由单一事例引起,也可能是由唤起个人情结反应的某个刺激的若干次重复而引起。辨别学习,指学习辨别一系列相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8.(A)通过题干的关键词“动态性”“差异性”“情境性”等可知是建构主义理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9.(A) 新知识的获得(acquisition):个体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使新输入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理解新知识所描绘的事物或现象的意义,使之与已有的知识建立各种联系。知识的转化(transformation):对新知识进一步地分析和概括,用获得的新知识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构,运用外推、内推或转换的方法,获得超越给定信息的更多的信息,以适应新的任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0.(B) 替代强化:学习者看到他人行为受赞扬或惩罚时,就会增强或削弱发生同样行为的倾向。例如,看到同桌擦黑板得到老师的表扬,自己下次也擦。杀一做百、杀鸡做猴就是这种强化描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1.(A) 斯金纳区分了两种强化物: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增加正强化物和减少负强化物都能对行为进行强化,使其出现的频率增加。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2.(D) 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机制,即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如“谈虎色变”。“减速慢行”作为条件刺激,是由语词构成,因此这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3.(B) 认知结构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4.(A) 刺激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进行相同的反应,题中个体不管是对蛇还是对与蛇相似的绳都进行了相同的恐惧反应。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5.(B) 负强化分为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是建立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的。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或者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时,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者不愉快情境的出现。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6.(A) 布卢姆首先提出双向细目表的概念,主要用于选择和准备测验所需的内容和目标,这对中小学教师编制测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7.(B) 儿童的耍赖行为可能是在他耍赖时,父母、爷爷等人无意中对其行为进行了强化,如无条件满足他的要求,这样就无形中强化了儿童的耍赖行为。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8.(C) 人依据事物信号进行应变的行为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9.(A) 上位学习也称总括性学习,指新知识的概括程度和范围大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旧知识。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20.(D) 消退是指以前被强化过的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的伴随,这一反应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孩子哭闹,妈妈不理不睬,下次遇到同样情境时,孩子哭闹的行为会降低。
二、多选
1、ABD,布鲁纳认为新知识的获得、认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几乎同时发生。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知识的转化就是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判断。
2、BCD,略。
3、ACD,奥苏泊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为分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两方面)、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类。
4、ABC,
5、ACD,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认为人的学习是渐时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6、ABCDE,加涅根据学习结果不同的分类。
7、ABCDE,略。
8、ABCE,顿悟说的理论与桑代克的理论并不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尝试错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达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所以D项说法不正确。
9、ABCE,发现法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而不是师生共同创设情境。所以D项说法不正确。
10、ACDE,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的问题中,我们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所以B项说法不对。
11、ABC,DE两项说法不对。
12、ABCDE,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综合到分化;平衡化;概念化;社会化;个性化。
13、ABCDE,略。
14、ABC,略。
15、ABE,略
三、判断
1.(×) 学生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人。学习方式是系统学习,学习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
2.(√) 略。
3.(×) 是下位学习。
4.(V) 格式塔的顿悟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形成完形的过程,完形是个体对环境的整体认知,需要个体意识的参与,所以属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5.(×) 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6.(V)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学习这一定义的实质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学习表现为个体产生了某种变化;第二,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第三,学习是由反复的经验而引起的。
7.(×) 奥苏贝尔认为,根据学习的方式不同,学习可以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习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其中发现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学习又可以是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也既可以是有意义学习又可以是机械学习。
8.(√)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学习这一定义的实质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学习表现为个体产生了某种变化;第二,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第三,学习是由反复的经验而引起的
9.(×)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根据学习的结果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精神(动作技能)目标三种。他又将认知目标分成从低到高的六级:知识(知道、识记)、了解(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10.(√) 发现学习策略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指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运用、探究的方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
11.(×) 桑代克的联结论主要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结果律。
12.(V)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活动,许多学习理论都是在研究动物学习的实验上得出来的。
13.(√) 孔子认为学习包括学与习两个方面,涵盖学(博学)、思(慎思)、习(时习)和行(笃行)四个过程。
14.(√) 掌握学习型教学策略是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一种适应大多数学习者的教学策略,涵盖了认知、情感和运动技能三个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目标可以分为六级:知识、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15.(×) 学生的学习是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
第四章学习迁移、记忆和遗忘
一、单项选择题
1.(D) 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2.(B) 语义记忆是运用语言所必需的记忆,它是一个心理词库,是一个人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作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组织知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3.(C) 过度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佳,超过150%,就会出现报酬递减。可见,不能单纯地依靠过度学习来提高效率。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4.(D)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要在尚未大量遗忘前及时进行,以减缓遗忘的进程。学生学完英语单词后,教师要求他们课后立即背诵,第二天进行检查就是在学生尚未大量遗忘前进行及时复习,促进知识的保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5.(D) 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6.(D)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即5~9个组块,这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记忆广度。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7.(D) 信息加工系统中有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瞬时记忆三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其中,短时记忆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8.(B) 明明知道而当时又回忆不起来的现象叫作“舌尖效应”,是提取信息时可能会发生的困难。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9.(D)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在1908年做过一个着名的“水下击靶”实验。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结果继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根据实验,他提出了迁移的概括化理论,认为迁移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0.(D) 通过题干中的“开头”和“结尾”这两个词可知说的是材料的序列位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1.(A) “温故而知新”说的是复习了旧知识对学习新知识有帮助作用,体现的是一种过去知识对现在知识的影响(顺向迁移),体现的也是一种积极的影响(正迁移)。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2.(D) 直线相交与直线平行、直线重合的知识处于同一概括水平,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属于水平迁移。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3.(C) 在复习过的教室里参加考试之所以会对考试有帮助,是因为个体在考式的时候能回忆起复习时的情境。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4.(D) 记忆包含编码、存储和提出三个过程。阔别多年的旧友再度重逢,一见面就认出了对方属于记忆的提取过程。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5.(B)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就是典型的迁移形式。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6.(A) 是非题答案只有两种可能,猜测的可能性高达50%,而选择题特别是单项选择题也具有较强的猜测性,论述题虽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是材料(或题目)本身会给答题者一定的线索,也可能会引起答题者的猜测,只有填空题才能将答题者的猜测性降到最低。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7.(B) 略
18.(D) “举一反三”是典型的正迁移现象。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9.(C) 儿童学会写“石”字后,有助于学会写“磊”字,是具体领域的迁移,属于具体迁移。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20.(C) 略
二、多选
1、ABCD,最后一项体现的是学习策略水平对迁移的影响,与题干的要求不符。
2、ABCDE,略。
3、ABCD,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E项讨论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运用。故选ABCD
4、ABCDE,略。
5、ABCD,遗忘不是所记忆的信息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顺利提取。故E项说法有误。
6、ABC,知识的应用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作为知识的掌握的阶段之一,知识运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提取所学的知识去回答相关的问题或解决相关课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陈述性知识的激活与激活扩展过程,或程序性知识的执行过程。一般认为这一过程经历了“审题、联想、解析和类化(有的学者把最后两个环节统称为课题类化或解题)”等环节。影响知识运用的因素主要是ABC三项。
7、ABCDE,略
8、ABC,此题考察复述策略的把握,在复述的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而不是反复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是指在记得、学会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学习时间,使得对学习材料的掌握达到更高的高度,过度学习的次数达到50%-100%为最佳),而不是过度复习。
9、ABCD,知识是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故E项表述有误。
10、ABCD,知识的理解主要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和概括化来实现的。包括言语、事物意义、事物类属、因果关系的理解等。
11、ABCDE,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简言之,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12、ABCD,略
13、BC,当代着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根据知识不同的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应用的知识,安德森认为动作技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等都属于程序性知识。产生式包含了如果某种条件满足,那么就执行某种动作的知识,表明了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发生这种活动的条件。但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大部分任务需要一连串活动。因此需要多个产生式构成产生式系统。产生式及产生式系统是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14、AB,当代着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根据知识不同的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应用的知识,安德森认为动作技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等都属于程序性知识。
15、BD,复述指个体通过言语重复以前识记过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它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 复述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另一种是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
三、判断
1.(×) 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这意味着学生要及时复习。
2.(√)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认为,瞬时记忆的内容为9~20比特,贮存的时间大约是0.25~2秒。
3.(×) 弗洛伊德提出的动机遗忘理论认为对自己很重要的信息被记住,而对自己可能引起痛苦或不快的信息就不容易记住。
4.(×) 在学习过程中,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是相互联系、密切进行的。迁移还有正、负之分,不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如果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就称之为正迁移,起到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则称之为负迁移。学习时,我们不仅要期望顺向正迁移,而且还要期望逆向正迁移。
5.(√) 有指导的学习其迁移的效果大不相同。正确的学习指导能减少负迁移的消极影响,增加正迁移的机会,避免盲目尝试,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6.(×) 遗忘的干扰理论认为随着日益增多的新信息输入和归类,提取线索就越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一段比较长的材料,一般容易记住首尾,中间部分则容易遗忘。这是由于中间部分同时受到了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
7.(√)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或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或经验的影响,只要涉及两种态度与行为规范的学习或经验,而且发生相互影响,就会产生学习迁移。
8.(×) 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观点。他们主张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学生“觉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一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9.(V) 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布鲁纳认为,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迁移就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于新的事例。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负迁移则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错误地用于新事例。奥苏贝尔在意义语言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10.(√) 略。
11.(√) 略。
12.(√) 略。
第五章 学习策略和不同类型的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
1.(A) 创造性培养的活动性原则表现为通过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对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培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C) 内行,指对某种事情或工作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门道,做事的诀窍和方法。外行,指对某种事情或工作不懂或没有经验的人。说的是有相关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当前事物时会以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可见体现的是知觉特征当中的理解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3.(C) 思维的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思维的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第二,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题干的意思是人们通过生活中遇到的自然界的一些表面想象得出一个结论,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4.(C) 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例如,建筑工人根据建筑蓝图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没有领略过北国冬日的人们,通过诵读某些描写北国冬日风光的文章,可在脑海中形成北国风光的情景。再造想象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用以积累的知觉材料作为基础,使用许多形象材料,并把他们加以深入,通过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在新作品创作、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5.(C) 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的基本特点。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仅仅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都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6.(D) 所谓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7.(B)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8.(A) 略。
9.(D) 题干中小学生使用的是一种记忆术,记忆术是精细加工策略的一种。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0.(A) BCD选项都属于动作技能。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1.(B) “随机应变”反映了思维的灵活性。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2.(A) 可食的果实和不可食的果实都属于果实的变式。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3.(D) 元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策略,经常让学生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我理解了吗?”这一类的话都是训练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
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4.(D) 略。
15.(D)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主要包括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视觉联想法和关键词法等。
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6.(D) 组块编码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7.(B) 人们进行知觉时总是选择少数事物作为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种把对象从背景区别出来的特性即是知觉的选择性。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8.(B) 注意策略指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选择性地指向重要内容的各种方法。复述策略指为了促进信息保持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各种方法。编码组织策略指用某种结构将要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的各种方法。而精细加工策略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添加、构建和生成,以便提供有利于回忆和理解的更多线索的各种方法。其中,记忆术是适用于简单知识学习的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9.(B) 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通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物体的其他功能。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20.(B)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存在着重要差异。有些学生倾向于把问题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全面地看问题,在同一时间内,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并依据对主题综合的、广泛的浏览,在大范围中寻找与其他材料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较多地运用理性思维,首先从现实问题出发,然后联系到抽象问题,再从抽象问题回到现实问题中去,并以此检验问题之间的异同之处。这些学生采用的学习策略就是整体性学习策略,也被称之为同时加工策略。而序列性学习策略则相反,它是通过对外界信息逐一进行加工而获得意义,是按部就班地以线性方式处理信息的。这种策略也被称之为继时加工策略,采用该策略的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小范围,擅长用逻辑严谨、紧抓要点的方法,把学习材料分成许多段落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习惯于按照题目顺序依次学习抽象性题目或现实性题目,由于通常都按顺序一步一步的前进,所以只是在学习过程快结束时,才对所学的内容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看法。
二、多选
1、CD,考察对动作技能分类考点的掌握。
2、ACD,根据题意,其主要考察费茨和波斯纳提出的关于动作技能的形成的三阶段模型,包括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3、ABCDE,技能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包括个人内部条件和外界环境条件两个方面,其中内部因素条件有:学习动作技能的动机、相应的生理成熟水平和丰富的知识经验、正常的智力水平、良好的人格特征、适当的生理唤醒水平等。而外部因素主要是科学的指导和练习等。
4、ABCDE,动作技能形成的五阶段理论
5、ABCD,略。
6、ABCDE,加里培宁等认为,智力动作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反映方面──向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这种转化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来实现的,其中包括5个基本阶段:① 动作定向阶段。②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③发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④不发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⑤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7、ABC, 智力技能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认识活动方式。这种认知活动借助内部言语按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并且一环扣一环,仿佛自动化地进行着。其主要标志表现在智力活动各环节逐渐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思维活动表现出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内部言语的进行的意志努力减少等。思维独立性是思维的品质之一,不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志,
8、ACDE,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智力技能形成的培养,应考虑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采取多种教学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识别课题类型,创设良好情境,使学生形成完备的定向能力、摆脱旧经验的影响、提供分步练习的条件、从部分到整体的指导练习,此外,智力技能的培养还可用指导学生形成全面观察、分析课题的习惯,学会洞察课题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方法;运用变式帮助学生克服旧的解题经验造成的思维定势,促使技能迁移等。在这其中不涉及启发式教学,故不选B。
9、ABCD,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将技能分为两种: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动作技能又叫操作技能、运动技能。
10、ABC,略。
11、ABC,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身心疲劳;意志薄弱;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DE两项太笼统了。
12、ABCDE,略。
13、ABCD,整合是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从模仿到熟练的一个过渡阶段。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这一阶段动作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视觉控制开始让位于动觉控制;动作效能有所提高,疲劳感和紧张感降低。故选ABCD。
14、ABCDE,略。
15、ABCD,E项和前四项矛盾。
16、ACDE,B项讲解和示范主要运用在技能培养中。
17、ABD,略。
18、ABD,略。
19、ABCE,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提出“加一原则”来提升儿童道德推理水平,即在引导儿童发展其道德认知能力时,一次只提升 一个阶段,没有涉及亡羊补牢和趁热打铁等概念。
20、ABCDE,矫正问题行为的主要方法有:(1)非言语线索。许多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是可以通过非言语线索,在不削弱课堂教学力度的情况下加以制止的。(2)表扬问题学生的正确行为。减少课堂上问题行为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表扬与该问题行为不相容的正确行为。(3)表扬其他学生。为了使问题学生自觉改正自己的问题行为,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扬其他学生,来为问题学生榜样,由此督促问题学生矫正自己的问题行为。(4)简单言语提示。当教师的非言语线索对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不起作用时,教师可采取简单言语提示的办法,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5)重复言语提示。教师要确定他想要学生做什么,并把它清楚地告诉学生,然后反复阐明这一思想,直到学生按要求做为止。(6)最后的决择。这是教师让学生自己作抉择-或者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或者接受处罚。
21、ABCDE,略。
22、ABC,略。
23、ABCDE,略。
24、ABCDE,略。
25、ABCD,没有机智性原则一说。
26、AC,道德形成的基本环节是认知与观念的形成。
27、ABCDE,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表现在公有观念、集体观念、友谊观念、惩罚观念、公正观念、分享观念、助人利他观念等的发展。
28、ABCDE,略。
29、ABCE,因不涉及坏习惯的纠正,故D项内容不选。
30、ADE,学生在良好的班集体中会表现出积极的心理相容,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需要,对集体前途的向往和集体荣誉感的增强和运动集体舆论的尊重等。
三、判断
1.(√) 略。
2.(×) 教学中运用变式的主要目的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3.(×) 这三种思维没有高低之分。
4.(×) 小学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向以抽象概括为主过渡。
5.(√) 略。
6.(×)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的教学模式称为引导发现模式。
7.(√) “思路可贵又可畏。”有利的思路将使你走向成功,不利的思路将使你误入歧途。当你意识到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时,发挥创造性思维,走向成功就大有希望了。
8.(×) 从儿童语音发展的顺序来看,元音和辅音同时出现,成熟时间也大致相同,在5岁时基本成熟。
9.(√) 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四个过程,分别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10.(×) 在技能形成的中、后期,练习的进步常常出现停滞,不再继续上升而保持在一定水平。有时甚至稍有下降,即出现了“高原期”。高原期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①练习时间过长导致兴趣降低、身体疲劳;②练习方法不妥当,不适宜某种技能的练习。
11.(×) 智力与创造性两者的关系不成正比,一个人有高智商不一定会有高的创造性。
12.(√)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是信息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从复述策略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抄写是一种复述策略。
13.(×) 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是:智商高,创造力不一定高,创造力高的人,智力也高。
14.(√) 略。
15.(√) 略。
16.(×) 心理定势是一种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通常是意识不到的,又称心向。心理定势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心理定势可以影响人的知觉过程,也影响人的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使人按照常规不费力地解决问题,但也妨碍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性往往要求打破定势。
17.(√)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对日常生活或自然、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观点。简单地讲将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18.(√) 动作技能的形成包括认知阶段、联系定位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其实质就是不断通过练习,使操作规则支配学习者的肌肉协调,最后达到自动化。
19.(×)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20.(√) 根据解决问题方式的不同可以将问题解决分为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21.(√) 略。
22.(√) 略。
23.(√) 略。
24.(×) 联想策略是指学生由此事件推想到另一件有联系的事件上面的学习
25.(√) 略。
26.(×) 将“知觉”改为“感觉”。
第六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
1.(A) 有意注意与随意注意是同一个意思,在单项选择题中首先排除。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前边老师的声音抑扬顿挫,这是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因为这个比较生动有趣,所以学生的注意是愉快地吸引而来,属于无意注意,这个是不需要努力坚持自然而然的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C)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3.(C) 随着中学生认知的发展,已具备了在真实情景中压抑自己真实情绪,将真实情绪掩饰起来,导致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的不一致,体现出掩饰性的特点,小博明明很开心,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依据题意,本题选C。
4.(B) 理智感是个体在理智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热爱之情。题中晓东解决困扰他的数学难题后产生的喜悦感明显属于理智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5.(D) 人的任何一种情感体验,都有一种与它性质相反的情感体验相对应。
如欢乐一悲哀、爱一恨、紧张一轻松、强一弱、肯定一否定等。在每一对性质相反的情感体验内,成为两极端的情感品质,就叫情感的两极性。题中小丽的高兴和小悦的担忧就是一对性质相反的情感体验,很好地说明了情绪具有两极性
6.(D) 仓扇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有条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发、自觉、普遍地注重礼节、崇尚礼仪。从个人层面上讲,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为缺乏型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7.(B) 双避冲突,又称负负冲突,是动机冲突的一种,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在作抉择时内心产生矛盾和痛苦。题干中的某学生,既害怕寒冷,又害怕迟到,寒冷和迟到是他都不想要、想躲避的,所以是双避冲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8.(B) 学习兴趣属于内部动机,远大理想属于高尚动机,教师期待和家长期待属于外部动机。所以,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机是学习兴趣和远大理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9.(B)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动力。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0.(B) 红绿对比,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1.(B) 某学生为了自己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动机主要属于外部学习动机。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2.(A) 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一目十行”是注意广度的表现。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3.(D) 但凡是在别人的要求下注意某个事物都属于意志注意。此题学生是在教师要求下注意某个概念,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4.(D)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它是可能而且是有效的。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还能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操纵机械的工人,一边观察仪表,一边控制和调节操作,有时还能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等。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5.(A) 道德情感的积累实际上是对高级社会情感的积累。它包含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道德感特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感,即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积累形成,包括: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和荣誉感,热爱劳动的情感,对公共事物负责的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友谊感、同情感和革命的人道主义感以及是非感、善恶感、正义感等。美感要求学生带着一定审美观点对外界事物美的特征进行评价而积累产生的肯定、满意、愉快、爱慕等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6.(C)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可分为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社会交往动机和自我提高动机属于外部动机,认知动机属于内部动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是学生的好学和乐学等认知动机。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7.(B) 阿特金森认为个体在追求动机时会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倾向,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倾向。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8.(A) 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9.(A) 内在动机是激发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一般就是指个体的内部需要。
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20.(B) “化悲痛为力量”说的是悲痛的情感可以化作工作的动力,说的是情绪情感的动机功能。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二、多选
1、AB, 根据学习动机与活动的关系来看,可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指由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动机,如学习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测验或为博得老师的好评等。这种动机很具体,效果比较明显,但不够稳定,易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是指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如为了实现个人对社会作贡献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动机既有一定的社会性理智色彩,又与人的志向、理想、世界观相联系,因此,具有较强的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起作用。
按动机的地位可把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和从属性动机(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人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从属性动机(辅助性动机)是指在人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占从属(辅助)地位的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2、CD,同上。
3、ABC,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
所谓认知内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即一种求知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4、AB,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这三种内驱力成份,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人格结构的学生中比重各不相同,也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青年期,主要以前两种动机为主。
5、AB,阿特金森于1963年将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也就是说,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
6、365bet娱乐场注册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安装_篮球体育比分365
ABCD,一味的惩罚和批评会降低学习者的动机水平,甚至形成习得性无助。
7、ABCD,略。
8、ABDE,C项明显不对。
1972年,维纳(B.Weiner)在海德归因理论与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努力,学习者会惭愧、内疚,以后会更加努力,如果归因于运气或试题太难,那以后也不会更加努力。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
9、ABCDE,其中ABD三项为激发内部动机,C项是外部动机,E项两者兼有。
10、AB,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主要是活动水平和指向性。
11、ABCD,学习积极性(learning intiative)是指主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通常由对待学习的注意、情绪与意志状态构成。受学习动机制约,是学习需要的外在表现,其性质、水平与学习动机相统一。学习动机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而影响学习效果。
12、ABCE,遗传不是动机产生的主要因素。故D项排除。
13、ABCD,志向水平亦称“抱负水平”。在做一件事之前,对自己所能够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估计。预定目标是行动者为自己确定的一种标准,以此来估量和设想学习或操作活动所能够达到的程度,并常常以此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成绩。 标准难于预先定得很精确,常常不是高估就是低估个人所能达到的实际成就。高估易产生失败感或挫折感,低估易产生成功感并激励新的动机产生。影响个人志向水平的因素有:(1)在儿童期所受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期望;(2) 在校学习成绩(与志向水平呈正相关);(3)在群体中的地位和经验。故不选E项。
14、ABCD,素质教育和动机的培养没有直接的联系。
15、ABCDE,略。
16、ABCDE,略。
17、ABDE,C项明显不正确。
18、ABC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
19、ABCDE,略。
20、ABCDE,虽题干明确是四大动机理论,但因需求层次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是同一理论的两个名称,故全选。
21、ABCDE,略。
22、ABCE,略。
23、BCD,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强化)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24、ABCD,E项与前四项矛盾。
25、AE,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体上,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佳,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不同任务难度水平的学习动机最佳水平不一样。同时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并非一种单向的影响关系,有显而易见的互为因果关系。
26、ABCDE,略。
27、ABCDE,略。
三、判断
1.(√) 注意是意识的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先有警觉性,然后才有选择性,选择性是在警觉性的基础上产生的。
2.(×)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说明人的专心程度;即使不去看选择项,单是这一句话就知道出题者的意向注意的集中性。
3.(√) 略。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5.(√) 略。
6.(√) 略。
7.(√)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
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他们以学习行为为中介。两者的关系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好,则学习效果好;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不好,则学习效果不好;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好,则学习效果也好。因此,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9.(√) 略。
10.(√)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业的影响不同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在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而获得的尊敬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目标是获得某种地位。附属内驱力:是指希望获得他人的关心、认可、友谊或者支持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目标是获得他人的赞许和认可。
11.(√) 略。
12.(√) 略。
13.(×) 1979年维纳提出了一种归因维度—可控性。努力和他人的帮助等因素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是可控的因素;能力、运气、心境等是不受个人心境所控制的,是不可控因素。
14.(√) 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学习动机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效果最好,一旦学习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学习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15.(√)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认为:总体而言,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好。
16.(√)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的目的,不需要任何努力的一种注意。教室里飞进一只鸟儿,由于刺激的活动性而引起了学生们的无意注意。
17.(×) 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18.(×) 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9.(√) 略。
20.(×) 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不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1.(√) 人的效能期望不仅来自于自身的成败的经验,还有许多是来自对他人成败经验的观察。
22.(√) 略。
第七章 个别差异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B) 场独立性的人比较不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他人信息的干扰,倾向于独立判断。场独立型的人具有较高的思维、认知变通能力和人格自主性,在理性思维方面较为出色,但
社会敏感度和社交技能往往偏低。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2. (A) 心理学上将气质类型分为抑郁质、黏液质、多血质和胆汁质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典型的抑郁质。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3.(C) 略。
4.(B)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根据个体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线索的依赖程度,把个体的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人比较不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他人信息的干扰,倾向于独立判断。场独立型的人具有较高的思维、认知变通能力和人格自主性,在理性思维方面较为出色,但社会敏感度和社交技能往往偏低。场依存型的人则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场依存型的人能很快察觉环境中微妙的人际信息,从而作出最恰当的反应,所以社交能力往往出众。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5.(D) 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6.(D) 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甚至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7.(B) 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是大致相等的。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8.(D) 智力三维结构理论是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群因素理论是瑟斯顿提出的,智力的PASS模型是加拿大心理学家戴斯、纳格利尔里、柯尔比等人在“必须把智力视作认知过程来重构智力概念”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多年的理论和试验的研究论证而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是加德纳提出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9.(B) 流体智力在早期的发展比较快,到青春期达到最高峰,随后保持将近10年的高原期,到22岁后便出现衰退现象。而晶体智力的发展却是比较迟缓的,青春期之后仍在向上发展,直到老年,衰退的迹象仍不明显。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0.(C) 授人以渔,指不仅给人鱼吃,更要告诉人如何捕鱼。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给人家鱼吃,还不如教会人家钓鱼的方法。后人还经常引申:教人知识,不如教人学会得到知识的方法。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1.A 该儿童通过9岁组合全部项目说明心理年龄至少9岁,通过了10岁组一半的项目说明心理年龄应该是9.5岁,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乘以100等于95。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2.(A) 卡根将人的认知方式分为了沉思型和冲动型。冲动型学生与沉思型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冲动型学生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型学生的特点是反应慢,精确性高。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3.(A) 所谓“学困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可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有必要经过有对准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不正常的学生。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4.(A)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出现在先。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出现比较晚。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5.(C) 不可遏制型对应于胆汁质。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6.(B) 略。
17.(B)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根据个体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线索
的依赖程度,把个体的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独立性的人比较不容易受外养环蔬和他人信息的干扰,倾向于独立判断。场独立型的人具有较高的思维、认知变通能力和人格自主偿。在理性思维方面较为出色,但社会敏感度和社交技能往往偏低。场依存型的人则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他们能很快察觉环境中微妙的人际信息,从而作出最恰当的反应,所以社交能力往往留象。
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8.(D) 威特金将人的认知方式分为了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依存型的个体偏爱社会科学,而场独立型的人偏爱自然科学。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9.(D) 人的气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①胆汁质(兴奋型);这种气质菌很容易产生情感,但一般不持久,容易变化与消逝。这种人在行动上有爆发性,语言的表达能力与感染能力也很强。但是,容易表现出刚愎自用、傲慢不恭、轻举妄动的个性。②多血质(活泼型):
这种气质的人热情积极,思维敏捷,比较灵活。他们的情感一般是深刻而稳定的,行为迅速而坚疾富有表情,但有时缺乏忍耐与毅力。③黏液质(安静型);这种气质的人情感不易发生和暴露,反应慢,可塑性相对较小,较内向,遇事谨慎,三思而后行,持久力强。④抑郁质(抑郁型);这待气质的人可以说是多愁善感的人。他们的情感体验较少,以微弱而持久为特征,行动很缓慢、迟楚。遇事缺乏果断。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20.(A) 多血质又称活泼型,敏捷好动,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里不感到拘束。在工作学习上富有精力而效率高,表现出机敏的工作能力,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在集体中精神愉快,朝气蓬勃,愿意从事合乎实际的事业,能对事业心向神往,能迅速地把握新事物,在有充分自制能力和纪律性的情况下,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兴趣广泛,但情感易变,如果事业上不顺利,热情可能消失,其速度与投身事业一样迅速。从事多样化的工作往往成绩卓越。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二、多选
1、ABC,能力 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1)能力类型的差异:人的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想像、言语和思维等类型和品质方面。(2)能力水平的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主要指智力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也存在着差异。能力的团体差异:(1)性别差异,(2)种族差异,(3)职业差异。
2、ABCE,D项主要针对病儿部分,不全面。
3、AB,CDE各有弊端。
4、ABCDE,略。
5、ABDE,知识和技能本来就是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其不是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6、ABCDE,略。
7、ABC,其中D对超常儿童的培养可增加人才储备,但研究的作用不在此,E项就更不正确。
8、ABCDE,略。
9、ACDE,优越的家庭环境与是否超常儿童不是因果关系。
10、ABCE,低常儿童亦称智力落后或智力低下儿童。智力发展低于或落后于同年龄一般儿童发展水平的儿童。智商一般低于90。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如下的特点:语言出现晚;感知速度慢、范围窄;观察力差;视觉与运动协调差;注意力不稳定、易分心;记忆速度慢、保持差、遗忘快;机械识记较意义识记好;抽象思维能力差,不善于分析和综合,难以看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缺乏逻辑性(如看不懂连环画的故事情节);数概念差,计算有困难,根本不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由于有了以上这些认知能力或学习能力的特点,他们在学习小学功课时理解水平低,学得慢、忘得快,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书写困难。许多轻度的低常儿童学了三、四年小学的功课,不会照读课文,不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中度的低常儿童甚至学了五、六年,连1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会。但是,在特殊教育的条件下,在反复的学习中他们也能掌握一定的知识。
11、ABCDE,略。
12、ABCD,略。
13、ABC,这主要是适应智力差异水平,在教育实践中常采用同质分组(能力分班或分组)、留级、跳级以及开设特长班和课外兴趣班等。
14、ABCDE,略。
15、BCD,略。
16、ABCDE,全选。
17、ABCDE,五种方法均可。
18、ABCDE,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有4种品质,包括:①兴趣的倾向性,指兴趣所指向的内容。是指向物质的,还是指向精神的;是指向高尚的,还是指向卑劣的内容。②兴趣的广度,指兴趣的范围大小。有人兴趣广泛,有人兴趣狭窄。一般说来,兴趣广泛的人能获得广博的知识。③兴趣的稳定性,指兴趣长时间保持在某一或某些对象上。只有具备了稳定性,一个人才可能在兴趣广泛的背景上形成中心兴趣,使兴趣获得深度。④兴趣的效能,是指兴趣对活动发生作用的大小。凡是对实际活动发生的作用大的兴趣其效能作用也大,反之,对实际活动发生作用小的其兴趣的效能作用也小。
19、ABCD,按照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特征可以把学习困难学生分为暂时性困难学生、能力型困难学生、动力型困难学生、整体型困难学生。
20、ABCD,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策略:①矫治、补偿性对策 ②预防性对策③发展性对策
21、ABCDE,略。
22、ABCDE,略。
23、ABCDE,略。
24、ABCDE,略。
三、判断
1.(×) 性格有好坏之分,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2.(×)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对认识过程起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特别聪明的学生非智力因素有高有低,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 一般来说,场独立型者倾向于喜欢自然科学,而场依存型者倾向于喜欢社会科学。
4.(×) 威特金将认知风格分成了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这只是反映了个体认知风格的差异,与个体的学习能力无关。
5.(×) 心理学上把个性心理特征概括为能力(智力)、气质和性格。
6.(×) 所谓“学困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可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有必要经过有对准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
7.(√) 卡根将认知风格分为了沉思型和冲动型两种。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精确性高;而冲动型的特点则是反应快,精确性低。
8.(√)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9.(×) 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八章 课堂教学心理
第九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职业心理
一、单项选择题
1.(A)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即经典的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2.(D) 略。
3.(B)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发展性教育为主导,以心理辅导和咨询为辅助,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预防和减少学生由于心理失衡而引发过激行为和伤害事故。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4.(B) 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
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主要特征有:①活动过多;②注意力不集中;
③冲动行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5.(D)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6.(B) 非理性信念有三大特征:首先,要求绝对化。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常用“必须”或“应该”的字眼。然而一旦事物的发生未按个人的想法实现,则怀有这种看法或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的困扰。这种落差感往往会产生一些不恰当的压力。其次,过分概括化。即对事件的评价以偏概全,一方面是对自己的非理性评价,仅凭所做一件事情结果的好坏来评价自己的价值,其结果导致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进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对他人的非理性评价,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人很坏,一无是处,其结果导致一味责备他人,并产生敌意和愤怒情绪。最后,糟糕透顶化。即认为事件的发生会导致非常可怕或灾难性的后果。这种非理性信念常使个体陷入羞愧、焦虑、抑郁、悲观、不安、痛苦的情绪体验中而不能自拔。根据分析绝对化最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7.(B)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
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强化法”属于行为改变法。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8.(A) 感知运动不协调属于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9.(C) 略。
10.(D)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的诊断的过程。
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1.(D)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①无心理疾病;②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2.(D)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3.(D) 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则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某些不良的习惯也是一种不合常规的行为模式,如咬指甲、拔头发、吮手指等。
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4.(C) 新研究表明,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众多因素中,学校教育的因素是被列为首位的,而其他如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生自身素质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5.(B) ACD都属于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而B选项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则属于教师良好的能力素质。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6.(A) 反向是指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和行为以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欲盖弥彰”“口蜜腹剑”或“笑里藏刀”都属于典型的反向的心理防御机制。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7.(A) 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8.(B)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
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自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9.(C) 略。
20.(C) 略。
21.(A) 学校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其与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有明显的区别,学校的班团活动对教育者所具备的心理学知识要求低。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二、多选
1、ABCDE,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其中心理健康从统计学的角度包括情绪稳定、乐观、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人际关系和谐、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等。
2、ABCDE,略。
3、ABCD,略。
4、ABCD,略。
三、判断
1.(×) 以心理学角度看,适当的焦虑对学生的学习都是有好处的。
2.(×)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①无心理疾病;②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3.(×) 略。
4.(√) 略。
5.(√) 略。
6.(×)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①学习方面的问题,学习和升学压力导致多度焦虑;②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个性发展不完善导致的心理问题;③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和冲突;④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⑤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与不安心理。
7.(√) 略。
8.(×)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9.(×) 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只是导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因素,而导致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的自然基础和内在原因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10.(√) 略。
第三部分教育法学
一、单项选择题
1.(C)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二款规定: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2.(D) 略。
3.(A) 立法实践和《立法法》规定,教育立法一般分为提出法律议案、审议法律草案、通过法律、公布法律四个步骤。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4.(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收取费用的,由政府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5.(C) 《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八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6.(D)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利范围内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利。它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有法律、
法规授予的职权。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7.(C) 家长委员会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的职责包括:(1)参与学校管理。
(2)参与教育工作。(3)沟通学校与家庭。(4)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8.(D) 教育行政执法的特点是,国家制裁手段主要是行政制裁,但以批评教育为主。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9.(D) 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即教育法规的表现形式,是指由不同层级的教育法律文件组成的等级、效力有序的纵向体系。由于制定机关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不同,上下层次的教育法规之间具有从属关系。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为:(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2)教育基本法律。(3)教育单行法律,教育单行法律一般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定教育领域某一方面具体问题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对教育的相关规定等。(4)教育行政法规。(5)地方性教育法规。(6)教育规章,教育规章是中央和地方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有的称为教育行政规章,包括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教育规章。根据题意,该题正确答案为:D。
10.(A)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根据题意,该题正确答案为:A。
11.(D) 在教育权利中最基本的教育权利是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根据题意,该题正确答案为:D。
12.(C) 财产罚是行政主体依法对违法行为人给予的剥夺财产权的处罚形式。
财产罚是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行政处罚,财产罚的形式主要有罚款和没收财物两种。人身罚也称自由罚,是指特定行政主体限制和剥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这是最严厉的行政处罚。人身罚主要是指行政拘留和劳动教养。行为罚又称能力罚,是指行政主体限制或剥夺违法行为人特定的行为能力的制裁形式。它是仅次于人身罚的一种较为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申诫罚又称精神罚声誉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谴责和警戒。它是对违法者的名誉、荣誉、信誉或精神上的利益造成一定损害的处罚方式。根据题意,该题正确答案为:C。
13.(B) 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在《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中,曾明确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或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和教师,不得给学校、学校也不得给教学班和教师下达学生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的指标;不得以此排列学校、教师、班级的名次,也不得以此作为评价他们工作好坏,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
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这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根据题意,该题正确答案为:B。
14.(B) 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是教师职业权利的核心,具体内容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根据题意,该题正确答案为:B。
15.(A) 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相对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救济的渠道和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无非是三种:①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道;②行政渠道,即行政救济渠道。行政渠道是我国教育法律救济的主要方式。根据题意,该题正确答案为:A。
16.(C) 《教师资格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7.(C)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8.(B) 我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9.(B)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属于平权型法律关系。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20.(C) 略。
21.(B) 教育行政执法是保证教育法规实施的最重要的保障手段。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22.(C) 略。
23.(C) 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主要指以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成文法,如立法机关或立法主体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条约等。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24.(D) 教育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和刑法的行为,达到犯罪程度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是一种惩罚最为严厉的法律责任。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25.(B) 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相对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救济的渠道和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无非是三种:①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道;②行政渠道,即行政救济渠道;③其他渠道,主要是本组织或机构内部或者民间渠道。行政渠道是我国教育法律救
济的主要方式。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26.(A) 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是两个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教育关系主体之间产生的教育法律关系,通常视为教育民事法律关系。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27.(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教育法》的制定主体。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28.(C) 略。
29.(D)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30.(B) 略。
31.(B) 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9月1日起施行。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32.(D) 依法治教,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从事有关教育的治理活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从事办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活动。依法治教的重点是各个教育部门都要按照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要求来治理教育,依法指挥、组织、管理、实施、监督、
参与教育活动。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33.(A)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题干中教师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34.(A) 教育法律规范的评价是一种绝对评价,它的评价作用有两个特点:是教育法律规范的评价具有突出的客观性,一是普通的有效性。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35.(D) 《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36.(B) 《教育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收取费用的,由政府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37.(B)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不得迫使其离家出走,放弃监护职责。”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38.(A) 略。
39.(C) 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在调整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和确认的一种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与义务为核心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40.(D) 按制定、发布教育法规的机关法律地位和权限不同,可以分为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法规和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教育法规;按制定、发布教育法规的机关地位层次不同,可以分为国家教育法规和地方教育法规。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41.(C) 《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有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42.(A) 发生在校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负责人应当组织人员保护事故现场,及时采取一切合理有效的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尽快恢复教育教学秩序。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43.(A) 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接到申诉书后,应对申诉人的资格和申诉的条
件进行审查,分别不同情况,做出如下处理:①对于符合申诉条件的应予以受理;②对于不符合申诉条件的,应书面答复申诉人不予受理;③对于申诉书未说清申诉理由和要求的,要求重新提交申诉书。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44.(D) 教育法规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45.(D) 教育法规的调整对象是教育法律关系。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46.(D) 我国旧《义务教育法》为1986年颁布实施的,新的《义务教育法》
于2006年出台。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47.(C) 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中国颁布最早的教育法律。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48.(C) 《教育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国家基本法律地位,在教育法规体系中,《教育法》具有“母法”的地位。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49.(C) 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典型特征。这种强制,既是对学生而言,也是对国家而言。非义务教育则不是强迫的,而是选择性的,自愿的。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
特别突出了这种强制性。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50.(A) 教育立法科学化的标准包括:①是否符合教育规律;②是否具有可行性;③是否有实效。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51.(A) 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通常视为一般违法行为,国家制裁手段主要是行政制裁,以批评教育为主。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52.(B) 学校保护,是指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家庭保护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和教育的义务及其职责。学校和家庭保护是对未成年人的最基本保护。
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53.(A) 法律制裁的主要方式包括:刑事制裁、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54.(D) 《教育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55.(D)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有: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城市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费、企业办学投入、校办产业减免税收入用于教育的支出、社会捐资助学、群众(农民)集资办学、学费、杂费等10多顶。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56.(A) 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者认可法律,国务院制定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制定部门教育规则。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57.(A)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58.(C) 凡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59.(D)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育次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等,由公安机关来处罚。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60.(B)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
安全教育,未在可见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造成学生伤害的事故,学校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61.(A) 略。
62.(B) 《教师法》于1994年1月1日开始施行。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63.(D) 《行政复议法》第九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64.(B) 刑事法律责任是指由于实施刑事违法行为所导致的受刑罚处罚的法律责任,简称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一种惩罚最为严厉的法律责任。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需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情况包括:①侵占、克扣、挪用教育经费或义务教育经费的;②扰乱学校教学秩序,情节严重的;③侵占或者破坏学校校舍、场地和设备情节严重的;④侮辱、殴打教师、学生情节严重的;⑤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⑥玩忽职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事故情节严重的;⑦招生中徇私舞弊的。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65.(D)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修订)释义(第2版)》第二十一条: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66.(C)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67.(A) 满16周岁的杀人罪,应该负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68.(A) 略。
69.(A) 略。
70.(D) 教育法规是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的意志体现,是以国家意志体现且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71.(A) 略。
72.(C) 略。
73.(C) 新《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同时,第八章第六十一条规定:“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74.(C) 略。
75.(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一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76.(B) 立法实践和《立法法》的规定,教育立法一般分为提出法律议案、审议法律草案、通过法律、公布法律四个步骤。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77.(C) 略。
78.(B) 《教育法》第十四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
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79.(A) 略。
80.(D) 在我国农村由于具体生活条件的限制以及部分地区人们思想的局限,使得达到学龄的儿童总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正逐步在农村偏远地区落实,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说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81.(C)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一条:“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82.(B) 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83.(c) 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教育法律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相比是不同的,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②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与义务为核心而形成的社会关系;③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84.(A) 略。
85.(A) 教育性原则就是在教育法规实施的过程中把执法、守法和法规教育结合起来,以说服教育为主,行政、司法强制为辅,使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自觉做到学法、知法、守法和执法。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86.(B) 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的、专门性的、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87.(B) 法律规范由三要素构成:①假定,即指明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某一个法律规范都是在一定条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适用,而适用这一法律规范的这种条件就称为假定。
②处理,即行为规范本身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允许做什么。这是法律规范的中心部分,是规范的主要内容。③制裁,即指明违反规范的法律后果。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88.(A) 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要求在制定教育法规时必须从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现实国情出发,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有的经济基础出发,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还必须从本国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和公民的普遍素质出发来制定法规。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89.(C) 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有损害事实。即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学秩序及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客观事实存在。
这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基本条件。②损害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即责任人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这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③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这里的过错是就行为人造成他人损害时的心理状态。它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主观要件。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
④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违法行为是导致损害事实发生的原因,损害事实是违法90.(A) 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教师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91.(B) 略。
92.(D)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93.(A) 所谓过错责任,是指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构成要件和归责的最终要件,同时,以过错作为确定行为人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94.(B) 学校作为法人不能以盈利为目的。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95.(B)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
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96.(C) 国家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97.(D) 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为3~5年。
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98.(A)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99.(C) 教育法体系中的母法是《教育法》。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100.(C) 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是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对教育工作依法履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估的政府行为。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01.(D) 略。
102.(C) 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03.(B) 教育法律事实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它主要两种形态:一是教育法律事件,二是教育法律行为。这种事实是由教育法律加以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事实,而不是普通的事实。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04.(A) 教育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是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05.(D) 《教师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3年10月31日通过。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06.(B) 教育法规的实施包括两种形式,即教育法规的适用和教育法规的遵守。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07.(D) 教育法律责任主要分为四类: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违宪责任。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08.(A)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主要包括三类: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09.(C) 教育法律规范在结构上由法定条件(假定)、行为准则(行为模式、
处理)、法律后果(制裁)构成。法定条件是把法律规范同生活状态联系起来的部分,它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这一规则生效。行为准则是指行为规则本身,它对权利和义务作出安排,它规定可以如何行为、应该如何行为、禁止如何行为。法律后果是指对违反这一规则将采取的国家强制措施。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10.(D) 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11.(A) 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是教师职业权利的核心,具体内容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12.(B) 权利受到伤害是教育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如果权利未受损害,就无所谓救济。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三、判断
1.(×)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低年级学生、幼儿上下学时接送的交接制度,不得将晚离学校的低年级学生、幼儿交与无关人员。
2.(×) 中小学学生的受教育权,学校无权予以剥夺。
3.(×) 由于教师的职业权力是一种公务性质的行为,且涉及学生,因此往往是不能放弃的;而与职业相关的利益,教师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也可以放弃。
4.(×) 无过错责任,也称为无过失责任,是指当损害发生后,当事人无过错也要承担责任的一种法定责任形式,其目的在于补偿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失。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条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是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律依据。根据我国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如果没有过错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5.(×) 学生损坏公物、违反纪律给予警告处分和要求照价赔偿是合法的,而对学生给以罚款则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罚款是行政处罚的一种,只有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才有行政处罚权,学校是事业单位,当然也就没有行政处罚权,无权对学生进行罚款。
6.(×) 在教育行政执法中,除法律另有规定的特殊情况之外,一般均可由教育行政执法主体单方依法做出处置决定,违法者必须服从,否则可以一定形式强制执行。
7.(×) 新《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8.(×)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预防犯罪教育时,应当将教育计划告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结合学校的计划,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育。”
9.(√) 法律救济的特征:(一)是宪法公平、正义立法精神的体现。(二)以法定权益纠纷的存在为基础。(三)以侵权损害事实为前提。(四)以补救权益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目的。
10.(×) 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教育法》以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学生申诉制度是《教育法》保护学生权益的法定制度,学生申诉制度是维护学生这一特定主体的权利救济制度。学生提出申诉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的两种形式。
11.(√) 教育法规的保障作用,是指教育法规保障各种教育主体的教育权利得到实现,教育义务得到履行,从而使教育活动有序有效进行。
12.(×) 《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和杂费。
13.(√) 在我国主要有行政救济和民事救济两种。行政救济主要包括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民事救济主要指民事诉讼制度。在教育领域内,还有两类特殊的法律救济制度,它们分别是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
14.(×) 根据违法行为性质的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由于教育法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可以界说为调整教育行政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因而具有行政法的属性,故其所规定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法律责任。
15.(√) 在同一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作用方向,反映的利益关系一致。
16.(√) 教育行政执法的特征包括:①是一种具有国家意志性的活动;②是一种具有法律性的活动;③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活动;④是一种具有单方权威性的活动;⑤具有主动性;⑥具有执法主体多元性的特征。
17.(×) 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制裁可以分为司法制裁
(包括民事制裁、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违宪制裁。
18.(√) 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
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19.(√)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20.(×) 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内不得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不得在可能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地方设立经营性娱乐场所。
21.(√) 教育法规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按法定程序制定的,而教育政策的制定既可以是政党组织,也可以是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
22.(×) 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教师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违反国家财政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严重妨碍教育教学工作,拖欠教师工资,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3.(×)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是国家财政拨款。
24.(√) 学校自主权的核心是教育教学管理权。
25.(×) 教育法规和教育道德相互联系:一方面两者相互交叉并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两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表现在道德价值判断对制定教育法律规范起指导作用,法律是道德价值判断实现的保证;教育法律规范和教育道德规范在调整教育关系、规范有关教育行为过程中有互补作用。
26.(√) 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27.(√) 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教育法律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相比是不同的,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②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与义务为核心而形成的社会关系;③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
28.(√) 教师教育权的内容一般包括:学术自由权、教学内容编辑权、教科书使用裁量权、教学参考书使用权、教学设备选定权、教育评价权、惩戒权等。
29.(×) 教育立法从广义上讲是泛指一切国家机关或地方政府制定和发布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教育立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根据法定的程序,制订、修改或废止教育法规的活动。
30.(×) 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
31.(√) 在我国《民法通则》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中,学校可以免除法律责任的情况主要有:第三人的过错、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和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之外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
32.(√)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教师申诉制度中的申诉人只能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教师本人。
33.(√) 依法执教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国家的法律制度从事教育活动,保证教育活动的合法性、正确性,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
34.(√) 略。
35.(×) 法的渊源简称“法源”。通常指法的创立方式及表现为何种法律文件形式。分为直接渊源和间接渊源两种。前者为成文法,后者可以是判例、惯例甚至法理。
36.(×) 法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法是指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者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狭义的法是指具体的法律规范,包括宪法、法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判例、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37.(×) 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修改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地位和法律效力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制定、修改的规范性文件。
38.(√) 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主要是制定和变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一般而言,单行条例都是与自治条例一起说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反映本地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方面的特殊情况,行使自治权发展民族自治地方各相关事业,从本地特殊情况出发实施宪法、法律的首要的、尤其重要的法的形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作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依据。
39.(√)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两者之间是互动的关系。没有义务,权利便不再存在;没有权利,便没有义务存在的必要。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对二者关系的研究论述,主要是以下四点。①法律关系中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是指任何一项法律权利都有相对应的法律义务,二者是相互关联、对立统一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②社会生活中的对等关系。这主要表现在权利义务的总量是大体相等的。如果权利的总量大于义务的总量,有的权利就是虚设的;如果义务总量大于权利总量,就有特权。③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律权利的享有有助于法律义务的积极履行。在许多情况下,不主张权利,义务人就不去履行义务。法律义务也是法律责任,义务规范要求的作为与不作为要令行禁止。法律主体如果都能这样对待义务,就必然有助于权利的实现,建立起良好的秩序。④价值选择中的主从关系。在任何类型的法律体系中,都是既有权利又有义务的,这样,才能通过法律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调整。
40.(√) 根据人们对行为模式所作出的实际行为的不同,法律后果分为两种:
①合法后果,又称肯定式的法律后果,是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按照行为模式的要求行为而在法律上予以肯定的后果,它表现为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保护、许可或奖励。②违法后果,又称否定式的法律后果,是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不按照行为模式的要求行为而在法律上予以否定的后果,它表现为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制裁、不予保护、撤销、停止,或要求恢复、补偿等。
41.(×) 教育政策对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起指导作用,而教育法则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定型化,是保证教育政策贯彻执行的一个主要手段。
42.(×) 法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法是指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者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狭义的法是指具体的法律规范,包括宪法、法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判例、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43.(√) 学校虽然不是国家机关,但它是法律、法规的授权组织,享有法定的行政授权,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44.(×) 略。
45.(×) 我国于1996年5月15日颁布《职业教育法》,并于当年9月1日起实施。
46.(√) 略。
57.(×)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应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的学历。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的学历。
48.(√) 教育法规的溯及力是指对生效日之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效力的问题。现在,法律不溯既往已经成为公认的法治原则,教育法规仅适用于公布以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对于法规公布以前发生的事实不能适用。
49.(×) 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的范围与标准,按照有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的有关规定确定。
50.(√) 略。
51.(√)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
52.(√)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之相应,我国教育法也必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在教育方面共同意志的体现。阶级性、国家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是我国教育法的重要特正之一
53.(×) 由于教师的职业权力是一种公务性质的行为,且涉及学生,因此往往是不能放弃的;而与职业相关的利益,教师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也可以放弃。
54.(√) 法律救济的途径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我国主要有行政救济和民事救济两种。行政救济主要包括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民事救济主要指民事诉讼制度。
55.(×)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56.(√) 略。
57.(√) 教育权是法律赋予一定的主体有权承担教育任务的资格。从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角度出发,可将其划分为国家教育权、学校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和家庭教育权。
58.(√) 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的、专门性的、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我国教育申诉制度存在诸多缺陷。
59.(×) 授权立法是立法机关在它所制定的一项原则立法中,规定将某些具体事项立法授予行政部门,专门设立的机关,司法机关或地方国家机关。被授权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授权目的和范围行使该项权力。被授权机关不得将该项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
60.(×) 教育法律权利的形式通常有:行为权、要求权、请求权。教育法律义务的表现形式:不作为、积极作为、接受国家强制。
第四部分 职业道德
一、单项选择题
1.(B) 教师在社会上的道德风貌,也会对人们的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加强师德建设是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工程,是贯彻以德治国的现实需要。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2.(D) 学生的“向师性”和对教师的尊重是由教师的示范者角色决定的。
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3.(C) 调节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它不仅指向教育过程,也指向教师本身。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4.(B) 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由一个道德基本原则、若干个道德规范和几个道德范畴构成,这些都是教师在从教的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具体职业道德要求。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5.(A) 在隆重场合穿西装要系扣,一个扣的要扣上;两个扣的只需扣上面的1个,平时可以都不扣;三个扣的,扣中间一个;双排扣西服,通常情况下,纽扣全部扣上。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6.(C) 整洁是教师良好仪态的第一要务。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7.(C)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尊重和信赖学生。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8.(A)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一定的社会和阶级在某一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或阶级和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规则。它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9.(A) 在教师各项肢体语言中,点头表示同意或明白。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0.(C)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规定教书育人应“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1.(C) 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是爱岗敬业。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2.(C)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13.(A) 教师职业道德相应地呈现出如下特点:①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具有高度的严格性。②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具有强烈的自觉性。③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具有独特的示范性。④教师职业道德影响具有潜在的深远性。⑤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4.(A)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主要体现教师的为人师表。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15.(B) 教育良心是指教师个体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自觉意识,对履行教育职责的道德责任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体认,以及对自我行为进行道德判断、
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6.(B) 教师职业道德不能等同于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而教育法规则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7.(B) 教师职业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丰富的教师职业道德遗产,也是我国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源头,所以说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18.(D) 关爱学生是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19.(A) 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严谨治学。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20.(D) 教师谈话时双方距离要适中,师生个人之间在0.5~1.2m;陌生人之间在1.2~3.6m;一个人对大众在3.6~6m。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21.(D) 略。
22.(D) 良心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呈现不同的层次或者类型,比如有一般良心、个人良心与职业良心。一般良心既与个人良心相对,也与职业良心相对应。所谓一般良心是指良心中最一般、最基础和最普遍的内容。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23.(C) 略。
24.(A) 爱国守法是调整教师劳动和法律制度之间关系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25.(A) 略。
26.(B) “取法乎上”指效法于精湛、高超的学识、技艺等,常与“仅得其中”连用,意谓效法上等的,也只能得到中等的,即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27.(A) 略。
28.(B) 当前个别不良的教师道德形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29.(C) 我国民国时期的大教育家陶行知被称为“万世师表”。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30.(A)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传道”与“授业”是密不可分的,所谓不带任何思想性的“纯教学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31.(D) 王夫之认为“欲正天下之人心,须慎天下之师爱”。他十分重视教师道德的作用,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影响而且还辐射到整个社会。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32.(A) 教师职业的五种基本道德关系,即教师与自身的道德关系,教师与教育事业的道德关系,教师与教师的道德关系,教师与学生的道德关系,教师与家长的道德关系,它们各包含师德理性、师德情感、师德意志三个层面。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33.(A)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着标志,是对教师的特殊规范,它有自己独具的特征。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34.(D) 依法治教,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从事有关教育的治理活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从事办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活动。依法治教的重点是各个教育部门都要按照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要求来治理教育,依法指挥、组织、管理、实施、监督、参与教育活动。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35.(A) 略。
36.(C) ①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其各自的心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辈分关系。②师生之间的管理关系,是指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教学、指导等过程中发生的管理和被管理的行政关系。
37.(A) 提高教师道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必要前提和师德修养的核心问题。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A。
38.(B) 严谨治学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B
39.(C) “教书”和“育人”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C。
40.(D)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因为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二、判断题
1.(√)在同一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作用方向,反映的利益关系一致。
2.(√) 根据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3.(×) 教师职业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基础上的新型道德,体现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性,也体现了教师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和谐性。
4.(×) 略。
5.(√) 师德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变革与扬弃。
6.(×) 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这说明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功能。
7.(√) 调节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不仅指向教育过程,也指向教师本身。
8.(√) 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性的道德行为的范式和道德品质、境界(格位),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由于职业的规定性,教师的道德人格与一般道德人格有显着的不同。
9.(×) 略。
10.(×) 略。
11.(×) 略。
12.(√)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13.(×) 略。
14.(×) 略。
15.(×)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教师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16.(√) 修养,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学识、技艺等方面,通过刻苦学习、艰苦磨炼及陶冶,逐渐使自己具有某些素质和能力。修养不是一个人先天具备的,而是后天磨炼的结果。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地学习、不断地磨炼而具备良好的修养。
17.(×) 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而职业道德是与人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连,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范围内应当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故本题判断错误。
18.(√)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也是教师职业中的最重要关系,对教育教学活动及其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19.(√)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20.(√)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极其行为准则与规范,师德是道德的一种,主要是教师调节和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具有社会性。
21.(×) 慎独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指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论和行为符合道德要求。
22.(×) 师德激励要坚持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23.(×) 略。
24.(√) 略。
25.(√) 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社会、教师与集体等相互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教师职业劳动产生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26.(√) 略。
27.(×) 教师举止应得当。向人点头时,眼睛要看着对方,面部略带微笑;与对方距离较远或交臂而过时间仓促时用举手打招呼;有长者、尊者到来或离去时,应起立以表敬意;鼓掌时应有掌声。
28.(√)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一定的社会和阶级在某一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或阶级和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规则。它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和精髓。
29.(×)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有三方面特征:影响的深远性,空间的广泛性,时间的持久性。
30.(×) 作为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其自尊心为前提。
31.(√) “为人师表”的内容包括: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32.(√)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努力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体现了职业道德从他律向自律升华的过程。
33.(√)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34.(√)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但是师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35.(×) 略。
36.(×) 教师职业道德在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教师职业道德在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的发展不总是同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
37.(×)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第一次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再次强调:“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8.(×) 教师之间不仅要互助互爱,同时也需要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