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师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题本 2016年上
一、判断题
1.×【解析】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学校没有制定课程标准的权力。
2.V【解析】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由此可见,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影响人的发展。
3.×【解析】发现学习在时间与经费上是不经济的。另外,发现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范围非常有限,仅适用于部分科目和小学及中学低年级学生,因为中、高年级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的同化,他们更适宜使用接受学习的方式获得新知识。
4.×【解析】德育中的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其自觉进行行为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
5.×【解析】美育的具体内容包括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教育美育。艺术美育只是美育的具体内容之一,两者不能等同。
5.V【解析】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也就是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7.×【解析】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学习老师准备的新知识,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新知识。8.V【解析】变式是指用不同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
9.V【解析】关键期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研究认为,关键期既包括有机体需要刺激的时期,也包括有机体对某种刺激最脆弱的时期。因此,关键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进行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0.×【解析】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等,但其指导思想大致可分为注入式和启发式两大类。
11.×【解析】在教学实践中,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全班上课,二是班内分组教学,三是班内个别教学。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复式教学。而小班教学指的是在原来班级规模基础上学生人数减少后的班级,小班教学注重教育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12.×【解析】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
13.V【解析】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1)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2)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上位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下位学习属于自下而上的迁移。
14.×【解析】形式训练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于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形式训练说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15.×【解析】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是: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16.×【解析】一般来说,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17.V【解析】略。
18.V【解析】略。19.×【解析】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20.×【解析】除法律有规定的之外,教育行政复议的决定不是终局决定。21.V【解析】教育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客体的消灭,主体间权利义务的终止。22.V【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23.V【解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发生学生伤害事故,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学校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相应的事故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不满10周岁的学生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发生了与学校相关的伤害事故适用过错推定原则。24.×【解析】略。
25.×【解析】关爱学生不是不要严格。严格要求学生,也是对学生的成长负责;然而严格不意味着没有宽容,学生成长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要严慈相济。学生在严慈相济、良师益友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
26.V【解析】广义的师德范畴包括教师道德原则、规范中所有的基本概念,也包括反映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基本概念(如“谦虚”“朴实”“仁爱”“乐观”),还包括教师道德评价、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如“善”“恶”“自制”“慎独”)。
27.V【解析】教师道德由教师职业伦理与教师个人道德组成,对教师道德的评价应该从教师职业伦理、教师个人道德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入手。
二、单项选择题
1.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师劳动对象(学生)的复杂性,是教师劳动复杂性的表现方式之一。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2.B【解析】苏联教育家赞科夫通过近二十年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C【解析】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1)双轨学制,(2)单轨学制,(3)分支型学制。
4.D【解析】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题干的表述体现了心理相容的内涵。
5.A【解析】在基本内容上,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6.B【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题干的描述体现了陶冶教育法的内涵。
7.B【解析】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学生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题干所述评价属于相对评价。
8.C【解析】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9.A【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的描述体现的是德育的疏导原则。
10.D【解析】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题干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为参观法。
11.D【解析】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题干中的教师运用的就是观察学习理论。
12.B【解析】终身教育的特点有:(1)终身性;(2)全民性(民主性和普及性);(3)广泛性(连贯性);(4)灵活性和实用性(形式多样性和自主性)。
13.C【解析】托尔曼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他认为,有机体要达到未来的目的,必然要对未来的目的有所期待,当前的行为是受主体对未来行为结果的期待所支配的。(2)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14.A【解析】略。
15.A【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16.D【解析】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有:(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暗示;(4)情绪唤醒。
17.C【解析】心智技能也称为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18.C【解析】尊重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与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
19.A【解析】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20.A【解析】常规标准以正态分布理论为基础,根据个人的心理行为是否偏离某一人群的平均值来区分心理健康与否。以接近平均值为正常,偏离平均值为变态,偏离越远,病态愈重。这一判断标准意味着,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是健康的行为,偏离大多数的行为则是不健康的行为。
21.B【解析】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
22.C【解析】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它的理论基础是工具理论。
23.C【解析】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将图片看成是连续的动画,这是由于感觉记忆存在的结果。
24.D【解析】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需要的信息,遗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这就是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
25.A【解析】在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对惩罚的逃避。
26.C【解析】略。
27.D【解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性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
28.D【解析】奥苏贝尔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9.C【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0.A【解析】各层次德育的功能主要有:(1)道德理想教育的激励功能;(2)道德原则教育的指导功|能;(3)道德规则教育的约束功能。
31.B【解析】略。
32.D【解析】韦纳成败归因理论认为运气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
33.B【解析】图式是指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34.B【解析】桑代克等人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另一位心理学家武德沃斯通过研究也得出了与桑代克相同的结论,因此,把相同要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根据共同要素说,如果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无论学习者是否意识到这种成分的共同性,都会有迁移现象的产生。
35.A【解析】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表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题干描述的是考试焦虑。
36.A【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7±2,即5-9个项目,平均值为7。
37.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
38.C【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39.B【解析】教育行政法规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关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教育法律,高于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三种:条例、规定、办法或细则。
40.A【解析】依法行政,就是遵循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职责,规范行使行政管理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教育部门依法履行政府职责。依法行政的起点是教育部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重点是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依法行政的关键是教育部门执法有力。
41.B【解析】根据我国《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校车,是指依照本条例取得使用许可,用于接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上下学的7座以上的载客汽车。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初级教育)和初中(初级中等教育)。
42.C【解析】依法治教更多的是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而依法治校调整的是学校内部关系。
43.D【解析】广义的师德范畴包括教师道德原则、规范中所有的基本概念,也包括反映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基本概念(如“谦虚”“朴实”“仁爱”“乐观”),还包括教师道德评价、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如“善”“恶”“自制”“慎独”)。
44.D【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持续不断的、稳定的道德行为才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45.C【解析】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教师职业道德以“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的外在尺度和内部的命令来规范教师的言行,保证其在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选择正确的教育行为,保证教育行为的正常进行。题干中的“纠正”“指导”体现了这一调节功能。
三、判断简析题
1. V
2.ABE【解析】学生通过观察老师扔粉笔的行为也习惯做题后将粉笔一扔,这说明老师的不良习惯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老师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改正了自身行为,渐渐地,班上就没人再扔粉笔了,这说明了老师是学生观察学习的对象,是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是一种教育力量,所以A、B、E项正确。资料中主要强调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的行为榜样,因此C项错误。资料中老师影响学生的主要途径是“身教”而不是“言传”,因此D项错误。
3. V
4.BD【解析】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
5.×
6.BCE【解析】略。
7.×
8.ABD【解析】资料中的老师在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下便批评学生,并且言语有失规范,这说明老师没有做到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此外,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学习的积极性会受挫。因此A、B、D项正确。学生和老师顶嘴,老师批评了学生,正常的课堂秩序已经被打破,C项错误。教师批评学生言语不当,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E项错误。
四、案例分析题
1.ABE【解析】该教师课堂内容讲了三遍,二年级二班的学生仍然不会,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方法可能存在问题,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A项正确;针对课堂教学效果不良的问题,该教师并没有反思自已可能存在的问题,而将原因归于学生,说明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自我反思,B项正确;教师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与上进而言的,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面对“讲了三遍仍然不会”的学习效果,该教师认为自己“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显然是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解有误,E项正确。
2.ABCD【解析】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应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提高教学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要加强教育反思,总结经验,完善自己。
3.D【解析】A老师在教学开始前,只是简单安排学生浏览课文,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并不能真正掌握课文内容,无法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A老师的教学过程略显随意,没有预设教育目标;教学顺利结束之后,A老师只是表扬了学生,不能体现出A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故A、B、C、E项错误。
4.ABCDE【解析】B老师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展示鲜活的图像、对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交流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目标,不仅教学预设有弹性,教学目标明确,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ABCD【解析】张老师安排不听话的学生坐在最后一排并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了优秀的学生身上,对其他学生缺乏关注,最终导致了班级学习成绩下隆,说明张老师对部分学生存在歧视,也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充分发挥出优秀学生的作用,因此A、D项正确,E项错误。年级组长强调了班级的成绩目标后,张老师吃不香、睡不好,说明该目标使张老师产生了很大压力,因此C项正确;情绪耗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学期结束后,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表现不良,张老师开始板着脸说话,对学生不理睬,人也变得消沉,说明张老师产生了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耗竭,B项正确。
6.BCD【解析】略。
7.BDE【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学生应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案例中,上科学课时同学小钟偷偷翻看集邮册,就是在玩与学习无关的物品,教师应当制止可以没收。教师没收学生违规带入的物品,应当妥善保管,并及时通知家长来领取。
8.C【解析】学校作为法人,对教师的职务行为承担责任,在本案例中,针对集邮册丢失,学校负主要责任,承担赔偿责任,可对教师进行追偿。教师和小童父亲之间没有直接法律关系,老师不承担法律责任。所以,A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正确。小童父亲没有看管好自己的财务致其丢失,承担一定责任。所以,B项说法错误。D、E项说法明显错误。因此,答案选C项。
四川教师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题本 2017年上
一、判断题
1.×【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解析】题干的描述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V【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4.×【解析】纯粹的学习事务属于“非道德领域”,不能以善恶标准对待纯粹的学习事件。因此,学生不按教师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完成作业,这种过失算不上“失德”。
5.×【解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幼儿为本”的基本理念指出,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教师应该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而不是主动为幼儿选择游戏和课程。
6.V【解析】教学策略的指向性表现在:教学策略的产生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掌握特定的教学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
7.V【解析】从总体上看,人的发展十分复杂,是一个生活与生长并进的过程,是一个“给定”与“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发展的各种因素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过程,它体现为个体内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外显行为方式的连续又较稳定的发展变化。
8.V【解析】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为一种价值指引性,表现为教学总会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
9.×【解析】近代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新探索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不是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10.V【解析】我国学校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此外,学校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辅助性服务工作等,这些工作也是学校德育不容忽视的渠道。总之,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学校中每一样工作、学校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了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11.×【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12.V【解析】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就在于帮助病人或患者创造一种有关他自己的更好的概念,使他能自由地实现他的自我,即实现他自己的潜能,成为功能完善者。
13.×【解析】适应性教学是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存在的。适应性教学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当它有效地适应并促进了不同学生的学习以后,学习者之间的个别差异可能会缩小,也可能会增大。适应性教学应将其重点放在如何及是否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上,关注学生从这种教学中取得多大的进步,而不应一味地追求让所有学生达到同样的水平。
14.V【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涉及学习者在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这三种结构之间和之内进行的一系列认知操作|2或认知过程,这些过程具体包括选择、整合、组织、精加工等。其中,整合过程是指个体在工作2记忆中将新的陈述性知识与原有的陈述性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15.V【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教育含义是,道德认知发展要遵循从他律到自律原则以及循序渐进原则。据这两条原则,教儿童道德先要教他们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6.×【解析】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
17.×【解析】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经由原则的演绎、推广和应用,而确认某特殊事例隶属于该原则之内的学习属于垂直迁移中自上而下的迁移,类似奥苏贝尔说的下位学习。
18.V【解析】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其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
19.×【解析】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20.×【解析】相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两种情境中的刺激相似,反应也相似时,迁移才会发生。两种情境中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量也就越大。而概括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21.×【解析】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种,其中遗传因素是智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22.V【解析】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间接知识,课外活动则是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的实践性知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获得的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时掌握理论知识的准备。
23.×【解析】受教育权主要是指通过接受教育,由学习而获得发展、成长的权利。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24.V【解析】题干所述是国家主权原则和法制统一原则的要求,是教育法规效力性原则的体现。
25.×【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张老师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是可以提出申诉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受理。
26.V【解析】学校对在校未成年学生是负有监护职责,还是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一直是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中争议较多的问题。依照我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民法总则》等法规中的有关规定,确定学校按照过错责任原则承担事故的责任,即如果学校未履行规定的义务与职责,有过错的,造成了学生伤害,则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如果学校已尽到相应义务,无过错的,则无责任。
27.V【解析】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发展,会提出许多新的问题,教师总是面临新的选择考验,教师道德修养也就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永无止境。
二、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之一为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C【解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包括:(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B【解析】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4.B【解析】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存在主义教育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及个性自由发展,强调发展个人的责任感,注重品格教育,提倡学生“自由选择”,主张采用对话式的个别教学等。
5.A【解析】知识的认识价值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制约着他对事物的视域和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就此而言的。
6.D【解析】经验主义课程论的基本观点包括:(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要素主义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7.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积极型非正式组织。
8.B【解析】我国新课程带来的教学观的变革有:(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9.A【解析】题干的意思是书读好了,功名利禄自然就有了,体现了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10.C【解析】泰勒认为,组织学习经验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之一是整合性,即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些经验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有机统一起来。
11.A【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12.D【解析】选项②和③属于传统的教师观。
13.A【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中李老师先是找阿亮谈心,了解阿亮的内心世界,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转变阿亮,做到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李老师还肯定了阿亮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做到了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因此,李老师的做法是贯彻疏导原则的表现。
14.D【解析】“杜威学校”手工制作类的课程内容包括木工、金工、缝纫、烹调、园艺等。
15.A【解析】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1)指向性。教学策略的产生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掌握特定的教学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操作性。(3)整体综合性。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这三个过程并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4)调控性。(5)灵活性。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6)层次性。故B、C、D项错误。
16.C【解析】A项为文化教育学的观点;B项为“教师中心论”,属于传统教育学的观点;D项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观点。故A、B、D项均不符合题意。
17.B【解析】卢梭的教育体小说《爱弥儿》宣扬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8.D【解析】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包括:(1)开放性;(2365bet娱乐场注册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安装_篮球体育比分365
)群众性;(3)多样性;(4)补偿性;(5)融合性。
19.D【解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20.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身教”的重要性,是榜样示范法的体现。-11一
21.D【解析】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22.A【解析】感觉记忆的特点有容量大,保持时间很短;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是7±2,即5-9个项目),保持时间短;相对而言,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所以,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我们意识不到的,这两种记忆中的信息只有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执行、控制和加工,短时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所以,C项说法正确。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也存在语义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所以,D项说法是正确的。因此,答案选A项。
23.B【解析】成就动机也就是成就需要、对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价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如果用T来表示追求成功的倾向,那它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1)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Ms;(2)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Ps;(3)成功的诱因价值Is。想要提高成就动机,可以它的三个影响因素着手。B项不属于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24.B【解析】陈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历史课对学生来说既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也是一种间接经验。
25.D【解析】题干的表述体现了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即个别差异性。
26.B【解析】两三岁的儿童处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儿童期(1.5~3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27.A【解析】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提炼标题、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对新信息进行深层加工,以便更好地建立信息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知识。
28.B【解析】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对于不同年龄、知识背景的学生和不同学科性质的知识而言,以哪一种形式呈现给学生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和正确性。在本题中,因为四年级(10~11岁)是儿童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关键年龄(如果教育条件适当,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所以,小学高段和中学低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良好。对于他们来说,符号表象是最佳的知识呈现形式。符号表征是以语言等符号来表征事物并获取知识的方式。
29.C【解析】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儿童通过自己的感觉、知觉和动作来认识、理解周围环境并与之相互作用。当婴儿在观看、触摸、移动物体时,他就在进行思维。当这些感知与动作停止后,儿童的思维也就停止了。
30.D【解析】联系形成阶段需要把局部动作综合成更大单位,从认知方面转向动作方面,最后形成一个连贯的初步动作系统,具体表现为学习者通过练习把已掌握的局部的、个别的动作联系起来,形成比较连贯的初级动作系统。在此阶段局部动作虽然已经形成了联系,但动作之间的联系尚不够紧密、牢固,在实现动作转换时,常常出现短暂的停顿现象。乐乐运球动作和上篮动作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联系,因此容易出错,这表明其篮球技能处于联系形成阶段。
31.D【解析】形式训练说认为训练和改进心理官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各种官能,而改善以后的官能就能够自动地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一种官能的改进也能增强其他的官能。学生通过大量练习形成的能力可以迁移到考试中,就是对形式训练说的实践应用。
32.B【解析】老师用负强化的方法让学生专心上课,即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不安排额外作业)以增强反应频率(认真听课)
33.B【解析】B项中的情形是因为遇到突然出现的危险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反应。
34.B【解析】阳阳能把握住绘画作品整体构架,却很少注意到作品的细节,表明他的知觉方式属于综合型,也就是他的知觉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较弱。
35.B【解析】②中的主张属于建构主义学习观;④中的主张属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36.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一条的规定,表明我国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教育法律规定的受教育权,体现了我国《教育法》的平等性原则。
37.C【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对侮辱、殴打、打击报复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可以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38.A【解析】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和组织。我国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可分为三类: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而教育法律关系客体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一般包括物质财富、非物质财富、行为三个大的方面。中小学校和教职员工分别属于机构和公民。
39.D【解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下课后,学生追赶任课老师交作业而不慎摔掉门牙,是由于学生本人过错造成的事故,属于学生责任事故。但因为学生未成年,所以由学生监护人承担主要责任。
40.D【解析】④和⑤中的做法是合理的,不属于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①属于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表现;②③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
41.C【解析】隐私权是公民生活中不愿公开或不愿为他人所知悉的个人秘密的不可侵犯的人身权利。班主任随意披露林某父亲的情况,已经是不合法的行为,侵犯了林某的隐私权。
42.C【解析】在教育行政诉讼中,被告始终是行政机关,原告始终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43.B【解析】小张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侵犯了公共财产权益,违反了治安管理规定。因为小张年满13周岁,所以小张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应当不予处罚。所以选项A正确,B错误。因为小张未满18周岁,其违法行为所造成的财产损失,监护人应承担赔偿责任,并且对小张严加管教。所以选项C、D正确。
44.A【解析】根据法律规范的性质和调整方式来看,教育法规的遵守可分为禁令的遵守,义务的履行和权利的享用三种方式。(1)禁令的遵守。这是遵守法律规范中的禁止性规范,即要求公民不做教育法规所禁止的行为。(2)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与义务性规范相关。义务性规范要求公民必须作出某种行为,不履行义务要受到法律制裁。(3)权利的享用。指对授权性规范的遵守,是教育法规遵守的重要方式之一。本题所引用的条文是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之前的说法,从表述方式来看,仍属于禁令的遵守。
45.D【解析】教师要尊重家长,并承担起教育学生的义务,学生犯错误,教师不能一味地寻找家庭原因而责备家长管教无方。故A项错误。教师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故C项错误。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学生区别对待。故B项错误。
三、判断简析题
1.×
2.ABD【解析】唐老师让学生在课间抄写听写内容30遍的做法是不合适的,这不仅剥夺了学生的活动时间,还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和造成学生过度疲劳,有害健康。
3.×
4.BCE【解析】(1)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价值判断。人们对自我的正确的认识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需要、动机、能力等心理因素的影响。(2)自我体验是指个体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己的情绪,主要包括自爱、自尊、自恃、自信、自卑、自责、优越感等。它也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自我体验反映了主体的我的需要与客体的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如果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自我满足;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如自卑或自责。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我有很多擅长的学科”属于自我认识中的自我评价,是对主体的我进行评价;“别人都看不起我”属于自我体验,是对客体的我的评价。两种说法的形成也都会受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5.×
6.BD【解析】虽然涛涛的行为侵犯了其他同学受教育的权利,但让涛涛退学,剥夺了他受教育的权利,违反了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涛涛扰乱课堂秩序,违反校规校纪,对涛涛犯错应以教育为|主,若劝其退学,有可能对涛涛造成心理创伤。本题C项说法虽然正确,但不属于对家长做法的评价,不能选。
7.×
8.BDE【解析】丁老师应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详细了解晓洁迟到的原因,而不能简单粗暴地让其|回家。晓洁的道德发展还处于前习俗水平,让晓洁履行自己承诺是不能有效帮助其改正迟到的不良行为的。
四、案例分析题
1.ABDE【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后续的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李老师的提问属于诊断性评价。故A项正确。案例中李老师只是针对公式提问,提问方式比较单一,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故C项错误。
2.BCE【解析】让学生多记公式并没有起到强化学生对公式理解的作用。故A项错误。
3.ABDE【解析】C项的评价不正确,刘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幼儿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而不是让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
4.ACDE【解析】B项的说法不全面,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幼儿教育中注重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5.ACDE【解析】小明无法适应新环境,父母和老师应帮助小明适应新环境,而不是让他回原学校。
6.ABDE【解析】一般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人际关系,如自卑。小明初进入城市学校学习,出现一些生活、学习上的暂时不适应,形成了自卑心理。这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并不是产生了心理障碍。
7.ACD【解析】王某严重违反校规校纪,学校可以给予纪律处分,但不能开除。对于王某冲出学校的处理,赵老师的行为没有不当之处,面对家长的威胁,赵老师应该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学校在赵老师收到家长的威胁后,并未进行协调,是一种不作为的行为。王某如此嚣张,也不是赵老师一个人的原因所致。
8.BD【解析】略。
四川教师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题本 2018年上
一、判断题
1.×【解析】题干所述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2.V【解析】略。
3.V【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的表现之一
4.V【解析】略。
5.×【解析】综合课程也被称作“365bet娱乐场注册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安装_篮球体育比分365
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课程。其特点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相邻领域的学科构成一门学科。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因此,综合课程不等同于活动课程。
6.V【解析】题干所述体现了教学的量力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的内涵。
7.×【解析】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学目标设计。
8.×【解析】班主任的核心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9.×【解析】正式群体在学校人际关系系统中起主导作用,非正式群体具有满足个体需要、保护心理健康、沟通信息、调节平衡等功能。
10.×【解析】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就不会呈现好的效果。
11.×【解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一反思取向主张教师通过实践反思,发现教育教学意义,获得实践智慧,其主要方法有写日志、传记、构想,文献分析,教育叙事,教师访谈,参与性观察等。题干描述的是文化生态取向的观点。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12.×【解析】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妈妈给予王鹏的刺激是一个月内不能买喜欢的玩具,这是一种惩罚。
13.V【解析】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幼儿的道德情感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强,易受环境影响,情感反应速度较快,但不稳定,模糊、片面、肤浅,与自然情感联系密切等特点。题干所述幼儿对图片上的大灰狼又打又骂,说明该幼儿已经具备了道德情感。
14.×【解析】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题干描述的反应是一种无条件反射,而不是动作技能。
15.×【解析】给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包括给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还包括学科渗透、班主任工作、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等其他途径。
16.×【解析】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我们觉察不到的,一旦其中的一些信息被我们觉察到了,这些信息也就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了。我们接触新朋友时刚打过招呼转头就忘记对方名字,说明新朋友的名字已经被我们注意到了。因为没有进行复述,所以新朋友的名字会很快忘记。这体现了短时记忆的特点。
17.V【解析】不同学科领域所表现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特点可能会有不同。研究表明,形式运算思维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较早,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发展较为缓慢。
18.V【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是九年,只包括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不包括高中阶段和学前阶段的教育。
19.V【解析】略。
20.V【解析】在我国整个教育法律体系中,《教育法》处于“母法”和“根本大法”的地位,其他单行的教育法规只是调整和规范某一方面的教育关系或某一项教育工作,都是“子法”一切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都必须以《教育法》为依据,不得与《教育法》的规定相抵触。
21.V【解析】题干所述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那么教师个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2.V【解析】略。
23.×【解析】保护学生安全属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爱学生”的要求。
24.×【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简单说,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略。
2.D【解析】D项属于显性课程。
3.B【解析】题干所述为班级组织的诊断功能的表现。
4.C【解析】题干中教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观察长方体包装盒,以理解长方体的相关概念,这一做法体现了对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运用。
5.A【解析】略。
6.D【解析】略。
7.C【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王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实习作业法。
8.C【解析】题干中叶老师通过唱儿歌来创设情境,以自己收拾玩具这一行为来启发引导小朋友们,使小朋友们在潜移默化中做出了正确的行为。这一过程体现了对陶冶法的运用。
9.D【解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题干中的“使学生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可知,这位语文教师确定的这一课程目标符合新课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0.B【解析】B项属于文化教育学的观点。
11.C【解析】题干所述是课程内容组织的整合性原则的体现。
12.D【解析】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各项班级教育工作的前提。
13.B【解析】教育道德作用的实现,或一定主体对教育道德的遵守,主要是靠主体内在的道德价值判断来支配的,即主要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力量。
14.C【解析】略。
15.C【解析】幼儿教育的整体综合原则要求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文老师的做法体现了这一原则。
16.D【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因此,杜威批判赫尔巴特属于现代教育批判传统教育。
17.A【解析】题干译文: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地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由此可见,这段话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德智并重的特点。
18.A【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教育教学应注意:(1)提供活动。①教师既应为学生创设大量的物理活动,也应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活动机会;②在形式运算阶段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从现实物体和事件中学习的机会。D项说法正确。(2)创设最佳的难度。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认知发展是通过不平衡来促进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或活动材料,促使学生的认知发展。C项说法正确。(3)关注儿童的思维过程。(4)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教师需要认识各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所达到的水平,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来设计课程。B项说法正确。(5)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皮亚杰特别强调社会活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他认为环境教育重于知识教育。A项说法不正确。
19.B【解析】领会是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它超越了记忆的范畴,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题干所述的教学目标是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属于领会水平。
20.C【解析】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人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不再把社会规则和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而认识到了它们的人为性和灵活性,他们尊重法制但不拘泥于法律条文,认为法律是人制定的,不合时宜的条文可以修改。李明因帮助他人而迟到,按照班规应该受到处罚。张阳认为不应该按照班规处罚李明,因为他帮助别人是正确的。这说明张阳认识到了规则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不合时宜的规则可以改变。那么张阳最可能处于后习俗水平。
21.D【解析】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形成整体动作模式的学习。小林学会了使用电子白板上课,这是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
22.C【解析】因为1分钟等于60秒,所以,周昕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产生了阻碍作用,这属于顺向负迁移。
23.C【解析】杨毅将笔记本划分成两半,分别记录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和自己不懂或者重要的地方。这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属于组织策略。
24.B【解析】小果将自己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为运气,这种归因是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将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差,可能会使小果降低学习兴趣,减少学习活动。所以,A、C项说法错误。彤彤将自己考试进步的原因归为努力,这种归因是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将考试进步归因于努力能够促进彤形更加勤奋、更加努力。所以,B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
25.D【解析】成就动机高的人在完成任务上追求成功的倾向强,在选择目标时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高成就动机者喜欢选择有一定风险的工作,通过完成挑战性任务提高其自尊心,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26.B【解析】团体辅导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的因素包括:(1)在团体中获得情感的支持;(2)在团体中尝试积极的体验;(3)在团体中发展适应的行为;(4)在团体中重建理性的认知。
27.A【解析】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认识各种材质、色彩和大小的碗后概括出碗的概念,这是一种上位学习。
28.D【解析】采取系列性策略的学生,一般把重点放在解决一系列子问题上。他们在把这些子问题联系在一起时,十分注重其逻辑顺序。小明每次都是一步一步依照试卷的顺序答题,他的认知风格更可能是系列性认知方式。
29.C【解析】小学阶段的品德过渡性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的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期,即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关键期大致在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前后,但是由于教育工作上的差异,前后有一定的出入。最佳选项为C项。
30.B【解析】略。
31.B【解析】赵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讲解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内容,是为了防止学生对三个国家的知识产生混淆。她依据的是记忆理论中的干扰理论。
32.C【解析】布鲁纳提出了“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33.B【解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我选择,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34.A【解析】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李老师运用材料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这体现了学习动机的引发作用。
35.B【解析】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A项说法错误。效度高,信度一定高。B项说法正确。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C项说法错误。效度低,信度可能高。D项说法错误。
36.B【解析】形成性测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其目的不在于评价学生,而在于调控教学。教师首先要把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单元,然后根据每个单元的具体要求设置教学目标,在该单元结束时进行测验,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学习目标是否达到。题干所述是对形成性测验的运用。
37.D【解析】题干所述是规则性规范的概念。38.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39.A【解析】根据有关规定,双休日和寒暑假不得补课或办补习班。林某违反了相关规定,应该给予相应处分。
40.D【解析】完全行为能力人包括正常的年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和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年满十六周岁的公民。张敏已满16周岁,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张敏在行为能力上属于完全行为能力人。
41.A【解析】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考试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在考试管理、组织及评卷等工作过程中,有应回避考试工作却隐瞒不报的,应当停止其参加当年及下一年度的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并由教育考试机构或者建议其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行政处分属于行政法律责任。
42.D【解析】行政、司法救济是由国家机关运用国家强制力实施的。
43.C【解析】“认真备课上课”属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爱岗敬业”的内容。
44.B【解析】关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指教师对教育对象持有一种超出一般情谊的深厚感情,并在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对教育对象进行谆谆教诲的态度和行为。教师要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就要做到:(1)尊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念;(2)了解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3)激励学生,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4)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题干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要了解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关爱学生、诲人不倦的体现。(具体内容参看杨芷英主编的《教师职业道德》)
45.D【解析】爱岗敬业是所有职业道德规范的共同要求。
三、多项选择题
1.BCD【解析】面对学生的提问,地理老师未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天气情况结合起来,违背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做到直观与讲解相结合,而这位老师只关注讲解,未能结合直观的天气情况,违背了这一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要既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基于现有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发展。这位老师回避学生的问题,未能做到因材施教。
2.BCDE【解析】“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句话体现的是高尚的品德修养。
3.ABD【解析】题干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这一过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A项正确。教师引导学生由先前学习过的“平均分”过渡到当前的教学内容——“按比例分配”,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B项正确。C项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可以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其中问题阶段是指提出问题,使情境中的困难和行动障碍更加明确起来。该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导入新课,属于问题阶段。D项正确。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其中,系统阶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寻求结论和规律。该教师的导入不属于这一阶段。因此E项错误。
4.BE【解析】家访作为联系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A项错误。教师定期进行家访,其主要目的是在增进师生互相了解和情谊的基础上,与家长共同研究教育策略、措施,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上的难题,使学生健康成长。C、D两项是对家访的误解。
5.ABDE【解析】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它不仅关注教师过去的成绩,而且还根据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要,制定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双向的评价,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
6.ACE【解析】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快速性、协调性、开放性和可塑性。闭锁性和动荡性属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7.AC【解析】对于问题解决的模式,传统的研究主要观点有两种:(1)桑代克提出的试误说,经典实验是饿猫实验;(2)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顿悟说,经典实验为黑猩猩取香蕉实验。
8.BCDE【解析】略。9.ABCD【解析】教育守法亦称教育法规的遵守,无论是依法作为,还是依法不作为,都属于守法的范畴。A、B、C、D项都属于遵守法律的行为。E项属于教育法规的适用。
10.ACD【解析】专门的教育素养包括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和教育研究素养。师德不属于专门的教育素养。B项错误。E项与题干无直接关系。
四、案例分析题
1.BDE【解析】略。
2.AC【解析】案例中章老师通过玩纸飞机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使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A项正确。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教师要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其中非智力活动主要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求、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章老师利用学生对纸飞机感兴趣这一特点来进行教学,妥善处理好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C项正确。B、D项在案例中并未体现,E项表述错误。
3.CE【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让学生身处于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行为主义理论主张采用强化原则,强调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钱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赵老师的做法体现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所以,A、B项说法错误。常常会不自觉地效仿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乃至性格、气质和习惯,这就是学生的“向师性”。小峰的行为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没有体现出“向师性”。D项说法错误。
4.BCD【解析】小峰的行为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消除他这种不良行为的合适方式是对他违反纪律的行为不予关注,而不是加大惩罚力度。A项做法不合适。让家长领小峰回家,教育好了再来上课。这种做法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E项做法不合适。
5.ACD【解析】略。
6.ABCD【解析】E项表述明显错误。
7.AB【解析】孙老师体罚学生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刘军父亲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已签订的协议书无效。C项说法错误。孙老师的违法行为造成了刘军骨折。孙老师也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D项说法不正确。孙老师并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性,也没有将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E项说法错误。
8.BC【解析】由于刘军右侧胫骨骨折,属于轻伤,即使此前曾签订协议,刘军父亲仍有权利将孙老师和学校告上法庭,A项错误。教师的教育权利并不是没有边界的,D项错误。E项在案例中并未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