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8日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V,错误×)
1.V【解析】略。
2. ×【解析】横向流动功能主要是改变环境,“金榜题名”主要指阶层的提升,故应属于纵向流动。
3.V【解析】略。
4.×【解析】连续性和顺序性是课程纵向组织的标准。
5.×【解析】教师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真理越辨越明,这时教师应该不断反思、改进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6.×【解析】教师的作用依然重要,因为教师需要更充分地了解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哪些困难,然后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7.V【解析】略。
8.V【解析】9.×【解析】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
10.×【解析】游戏过程中并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
11.V【解析】主要考察的是任务难易程度与动机水平间的关系。
12. ×【解析】小赵这属于高驱高避型动机。他们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的特点。
13.V【解析】略。
14.V【解析】略。
15.×【解析】应该是一般迁移(普遍迁移)
16.V【解析】略。
17. ×【解析】共同法源是提通过间接引用其它法律中的规定,也能对教师权利和义务起到保障作用的规范,如《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其中也包含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与之对应的叫专门法源,是直接规定保障教师权利和义务措施的法律文本,如《教育法》《教师法》等。
18.V【解析】略。
19.×【解析】本题考察行政许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就属于行政许可种类之一,而非行政确认。
20.×【解析】学理解释属于非正式解释,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21. ×【解析】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一个代表团或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议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因此不是所有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都可以向立法机关提出法律议案。
22.×【解析】法律救济是指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使受害者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要以损害为前提,以补救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23. V【解析】略。
24.×【解析】仪表修饰也是职业道德修养的一部分。为人师表就要求仪表要朴素大方,包括仪表要具有美感、职业感、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具有时代感。
二、单选题
25.D【解析】经济功能是指教育通过总结、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治贫先治愚”,就是指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的正是经济功能。
26. B【解析】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一直是考试的一个常考点,主要有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论两种争论。个人本位论强调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27. B【解析】其它三项都是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决定人的发展的终极条件是主观能动性,故B项错误。
28.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行为性目标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和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完成课程后学生自身应发生的行为变化,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题干中,张老师的目标就十分具体明确,可操作,故属于行为性目标。普遍性目标即根据一定的哲学和伦理、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总括性和原则性的目标,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生成性目标双称“形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注重过程,强调目标的生成应该视课堂教堂的实际情况来定。表现性目标即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29.A【解析】本题考查师生关系。BCD三项主要都表达师生间授受关系,只有A项反映的是以父子定位的封建传统等级关系。
30.C【解析】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基本途径,是师生间互动发展的动态过程,故C项表达错误。
31.D【解析】“教育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句话出自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晏阳初是平民教育之父,提出我国农村的主要问题“愚穷弱私”,认为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的思想。
32.C【解析】裴斯泰洛奇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33.D【解析】本题考查班级管理的策略。班级管理的策略主要包括目标导向策略、团体动力策略、行为塑造策略、和谐沟通策略。其中团体动力策略指一个人在团体中表现的行为可能和个人独处时的行为不一样,教师应注意运用团体心理动力,充分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并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系统。题干中,教师让学生来描述评价,制定计划,正是体现了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34.B【解析】略
35.A【解析】用眼看是指学生在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悟、感知和概括出来的经意,属于直接经验,而教师教的是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是属于间接获得的他人经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间接经验为主。故应选A。
36.C【解析】本题考察批评的类型。批评的类型包括警告式、启发式、委婉式、幽默式批评等。幽默式指在批评的过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形象的比喻等,缓解批评时的紧张情绪,启发被批评者思考,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题干中的老师正是如此。启发式主要是针对对方的错误而言,通过外因的辅助作用,让个体自身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根本上改正自己的错误。激励式批评是以激励代替直接批评,委婉地对学生提出要求。指出犯错者身上的潜在优势,打消他对个人能力的怀疑,使他相信自己是有能力修正错误,把事情做好的。
37.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主要是指运用反馈的原理通过教学评价,了解教育工作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地调节教育教学,使错误得以纠正,不断改进、提高、完善和优化教育过程。
38.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教师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它将教育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将教育者和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行动研究的特点可概括为“为教育行动而研究”“在教育行动中研究”“由教育行动者研究”。行动研究强调在遵循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在实际教学情境中,随时做出必要的调整或补充,而不是形成固定的程序化之路。故C表述有误。
39.A【解析】“今教童子”必须“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意思是教育学生,要劝告孩子读书来开启他们的智力,提升认知。故应选A。
40.C【解析】班集体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松散群体阶段、合作群体阶段和自主活动阶段。自主活动阶段具备了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有了明确的、共同认可的目标,形成了坚强的核心,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团结的风气等,各方面均已达到成熟阶段。
41.C【解析】从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品德发展的研究中表明,9-10岁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正好对应小学中年级。
42.C【解析】“择其善者而从之”顾名思义就是向朋友优秀一面学习,故应选C。
43.B【解析】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中可以看出,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十分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意学生、同事、领导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与题干表达相符。关注情境阶段则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成绩方面,发展到第三阶段的关注学生阶段则能更好地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44.D【解析】本题考察教师学习的途径。教师们对于学习途径提出了五个方式:学习诊断式、学科渗透式、经验交流式、专题讨论式、系统传授式。学习诊断式就是运用心理诊断帮学生具体找出并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能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但使用范围小。题干中的情况,属于此种类型。系统传授式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结合学习方法系统地传授学习,要求教师熟悉掌握相关知识。专题讨论式是指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课堂上采用专题形式,认识某一类型或某个主题,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内容丰富,但相对缺乏系统性,需要酌情运用。学科渗透式是教师在教学作品的同时渗透学习方法,要求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求教师对学习方法要熟练掌握,这种方法既有具体学习内容,又有具体学习方法。
45.B【解析】换位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属于体谅关心模式。认知发展模式注重道德认知判断能力的发展,社会行动模式强调榜样学习的力量,价值澄清模式则强调价值观的选择。故应选B。
46.B【解析】本题考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的内涵就是要求老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题干中的教师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损害了梦晨的尊严。
爱岗敬业的具体内涵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敷衍塞责。
教书育人的内涵是: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做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的内涵是: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划,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47.C【解析】本题考察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题干中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体现了言语直观的教学原则。故应选C。循序渐进原则是指老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其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对知识、技能的运用。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或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48.D【解析】从题干中可以分析得出,小明的行为表现为与同学发生冲突,老师采取了撤销其喜欢的打篮球活动,目的是降低冲突行为的发生,从这三点可以判断得出老师的做法属于负惩罚。
49.D【解析】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特别强调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化过程在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而所谓平衡化,就是指一种动态的认知过程,其目标是要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A项,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但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就不能单纯注重直观教学,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多进行抽象思维训练,否则就会滞后于学生发展。B项,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思维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能站大多个角度思考,而去集中化是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才有的表现。C项,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孩子的教学材料可以适度超过其发展水平,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程度。这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50.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小班儿童的道德感初具雏形,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稳定性,往往是在成人的评价下引起的,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当儿童自己或者别人的行为或言论符合了他所掌握的社会标准时,他们就会感到高兴、满足;反之,就会造成他们沮丧、羞耻等情感。中班儿童已经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活动中遵守了教师的要求而获得快感。儿童这时不仅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还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中班的儿童看到别的小朋友的行为不符合规范便会经常找教师“告状”,这种行为就是由道德感激发的。大班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行为与坏行为、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的感情。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爱同学、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题干中强调了孩子变得爱告状了,这种现象说明儿童开始具有道德感。
51.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类型。情绪记忆是指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如题干中提到被虫子咬伤后感到害怕,这是一种情绪记忆。C项正确。A项:形象记忆是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包括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语词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一年有四季。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动作记忆指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与题干不符,排除。
52.A【解析】本题考查的认知风格。继时型加工的特点是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一步只考虑一个假设,第一个假设检验完再检验第二个,一环扣一环,直至把问题解决。A项正确。
B项:同时型加工的特点是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方式,同时考虑几个假设,并兼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聚合型加工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加工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发散型加工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加工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53.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指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具体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资源利用策略。题干中林林把生活中的闲散时间统筹安排,属于时间管理策略。D项正确。
A项: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目标,在进行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进一步明确认知目标、确定认知过程和环节、预计认知结果、选择认知策略并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组织是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和表格,以及归类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或偏离目标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
54. A【解析】20世纪50年代,拉多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他认为,由于学习者已经有了一套第一语言的习惯,所以在习得第二语言,尤其是两种语言的相似之处时,容易产生负迁移现象,也就是说第一语言会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拼音和英语的字母一样,但读音不同,最可能产生负迁移。
55.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婴儿期面临的矛盾和冲突是信任对不信任,婴儿与看护者需建立初步的爱与信任,以获得安全感。A项正确。
56.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的有:①成败经验(最重要的因素);②替代性经验;③言语信息;④情感状态等。B项正确。
A项:属于学习动机理论中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该理论认为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受到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因此,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该观点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理论无关。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自我效能感中的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选项说法片面,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同时,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好坏、任务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若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程度等),就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与题干不符,排除。
57.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试误说的基本规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题干中,学生每次出错时,王老师都加强反馈,使得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属于效果律。C项正确。
A项:准备率指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练习律指对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58.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就目标定向类型。成就目标理论是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由于人们持有的能力内隐观念不同,因而导致他们的成就目标也就存在差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由题干分析可知,某学生认为学业求助是自己缺乏能力的表现,羞于向别人求助,因为其认为这无法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是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的特点,其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故D项正确。
59.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教学心理学家诺曼和鲁梅哈特根据图式理论,提出知识的掌握需经过生长、重构和协调三个阶段。在生长阶段,学生接触各种形式的知识,包括术语、事件、理论解释等,并力图把这些“外来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此时,信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被原有图式同化,以个别事实或命题的形式被表征。其教学首先应考虑所教的内容适合于学生原有知识准备,即找准生长点。故B项正确。
A项:重构是建立观念间的联系,形成观念间的关系模式。如概念学习,最初的概念以原型的形式表征,没有精确的定义,它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应用。随着练习的增加,概念越来越精确,通过技术性的术语加以定义,从而形成了概念间的关系模式。
C项:协调阶段的知识由大量的模式构成,根据深层次结构加以组织达到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水平,如大量的物理现象根据牛顿力学的原理加以组织,最终达到某一概念在新的情境中与其他概念一起被灵活自动地应用。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60.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归因理论。教师要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一是努力归因,二是现实归因。题干中该学生已经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所以应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其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现实归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正确认识多种因素的作用。这种归因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联系了现实情况,在做现实归因时也强调了努力因素的重要性。题干中学生具有自卑心理,在挫败感的体验和控制下,自卑的人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失败耿耿于怀而失去自信,从而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无能。所以在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而言,当其已经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时,为消除其自卑感,应从能力上进行归因。能力是内部、稳定、不可控的,所以C项正确。
61.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气质类型。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题干中描述的特点最符合多血质的特点。A项正确。
B项: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性格坚韧),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抑郁质的人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62.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辅导方法。移植法指当学生目标没能达到,心理受到伤害,可带动他把奋斗目标加以调整,即可减轻其痛苦。题干中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让他转移目标,属于移植法。C项正确。
A项:松弛法,即放松训练,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全身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办法,使学生由从肌体上的放松导致心理上的放松。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移情法指创造者通过把自身置于创造对象的情境之中,使思想得到发展的一种方法。“移情”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的一个用语,是情感迁移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把某种情感由某一对象迁移到另一对象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朴于1958年首创,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即经典的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63.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律规范的种类。根据调整方式的不同,可将教育法规范分为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在内容上一般都属于强制性规则,按照其所要求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性质。在文字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必须”“应当”“义务”等字样。题干中的法律规范应当属于义务性规范。B项正确。
64.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三个,即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内容。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也称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在中国,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等,题干中张老师和林某为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典型的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包括物、行为和智力成果等。题干中的支架发明为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中的智力成果。D项正确。
65.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及时救助受伤害学生,并应当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未成年学生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由其监护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B项正确。
66.D【解析】本题考查行政赔偿。行政赔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违法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据此,侵权主体应为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D项表述错误。
67.D【解析】本题考查公民选举权。《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据此,D项表述正确。
68.B【解析】本题考查《教师法》。《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题干中,张平因故意犯罪被处三年有期徒刑,符合此条规定,终身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B项表述正确。
69.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律救济。《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题干中小陈因跳高训练中受伤,要赔偿医疗费、护理费等各项损失六万余元的诉讼请求为民事诉讼请求。D项表述正确。
三、多选题(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每题1.5分)
70.ABDE【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其中,教育者作为“教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作为“学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学习的主人。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学习的前人积累的经验,它主要是根据教育目的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特点选编的、最有价值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一般体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教育活动方式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因此是连接教育活动主体和客体的中介。A、B、D、E四项正确。C项:教育者的教学风格是一种隐性课程,属于教育内容,而非教学手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71.A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特征。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广延性、连续性等特点。其中,教师劳动的是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长效性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题干中,“教师精神却永远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滋润着学生的未来生活”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具有长效性。“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反映着教师的影子”体现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学生会不自觉地的模仿老师,向老师学生。A、D两项正确。
B项: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主要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师职业的工作性质、任务和过程的特殊性决定的,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E项:从宏观上看,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群体之间的协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72.ADE【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各地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强调当地教师的参与性。无论是课程的调研和编写,还是教材大纲的制定都会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从而因地制宜的设置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后,参与课程决策的主体由学科专家主宰走向各种利益相关人士参与,除了中央教育官员、学科专家这些传统角色外,地方教育行政人员、课程论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工商企业界的人士等,都被许可和鼓励以某种方式参与到课程开发和课程变革的过程中来。A、D、E三项正确。
B、C两项:国家课程属于指令性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73.ADE【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奥苏贝尔根据有意义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把有意义学习分成有层次组织的类型:基本的有意义学习有三种:代表性学习(即符号学习、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在有意义学习中,最低层次的是代表性学习,又称表征学习,它是指“学会某些单个符号(主要是词汇)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代表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使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或观念之间建立起等值的关系。概念学习的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命题学习是“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念的新意义”。学生进行命题学习时,所学习的命题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或命题会建立起联系。ADE三项正确。
B项:属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观点。在观察学习的复制过程中,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属于苛勒的完形—顿悟说。苛勒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DE。
•
74.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遗忘相关理论。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进行回忆或再认,或者错误地回忆或再认。遗忘具有以下规律:1.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影响。根据艾宾浩斯的研究结果,遗忘表现为“先快后慢”的趋势。2.对熟练的动作与形象遗忘较慢,无意义材料较有意义材料遗忘得要快。3.在学习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多,遗忘越快;材料越少,遗忘越慢。4.学习程度影响遗忘的速度。低度学习的材料很容易遗忘,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5.识记的内容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出现系列位置效应。其表现为:最后出现的材料遗忘最少,叫做近因效应;最先出现的材料遗忘较少,叫做首因效应;中间材料遗忘最多。6.个体在识记时的态度对遗忘快慢也有影响。在同样识记程度下,不符合人们兴趣的内容遗忘较快。BCD正确。
A项: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表述错误,排除。
E项:个体在识记时的态度对遗忘快慢也有影响。在同样识记程度下,不符合人们兴趣的内容遗忘较快。表述错误,排除。
75.CE【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的质与量紧密相关。高成就动机者在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好的表现,在经历失败的过程中,高成就动机者在任务的坚持性上比低成就动机者强。另外,追求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有高的成就动机水平和内归因。成功更增强了他们上述的三个特征,使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失败,他们会认为是自己采取了不合适的策略,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不会将失败视为是缺少能力,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任务。避免失败的学生正相反,他们的自信心不强,倾向于外归因,由于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他们往往设置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不付出足够的努力,于是导致了又一次的失败。不断地失败导致了他们对自己能力不足的固定看法。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而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机遇、任务简单。这样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他们都没有积极的影响,成功了,他们不会再付出努力,而一旦失败,却导致他们进一步去避免失败。阿特金森在一项经典实验中演示了这一点。他在实验中把80名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20人,给他们一项同样的任务。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能得到奖励(PS=1/20); 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5名将会得到奖励(PS=1/4);对第三组学生说,成绩前10名者可以得到奖励(PS=1/2);对第四组学生说,成绩前15名者都能得到奖励(PS=3/4)。成功可能性适中的两个组成绩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时成绩下降。第一组学生大多都认为,即便自己尽最大努力也极少有可能成为第一名;而第四组学生一般都认为自己肯定在前15名之列,于是,这两组学生都认为无需努力了。C、E正确。
76.AB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认识的结构。从知、情、意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三个层次。三者以自我认识为基础,继而产生自我体验,最后再进行自我调节。故正确答案为ABD。
77.BC【解析】本题考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规定。
A项:《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A项表述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放任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B项表述正确。
C项:《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C项表述正确。
D项:《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暂停小余的学业侵犯了小余的受教育权。D项表述错误,为干扰选项。排除。
E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选项中应该由政府收容教养的说法错误。E项表述错误。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C。
78.A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的效力等级。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为部门规章,某省政府通过的《某省<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为地方政府规章,二者均为规章,属于同一效力等级。故AC为正确选项。
B项:国务院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为教育行政法规。
D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教育单行法律。
E项:某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某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为地方性法规。
故正确答案为AC。
79.ABDE【解析】本题考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专门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要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立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立足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集体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基本需求,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能力,引导广大教师既做好“大先生”又做好“教书匠”。A、B、D、E四项正确。
C项:有创新精神。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BDE。
四、案例分析(每题2分)(不定项)
80.BCE【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的相关知识。案例中,两位老师都在课上给学生呈现了磁铁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因此都遵循了直观性的教学原则。两位老师都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是启发性教学原则的体现。B项正确。案例中,王老师主要采用谈话法,通过师问生答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而李老师主要是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做实验来获得新知。C项正确。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他先是展示直观教具,导入新课,然后带领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最后课堂小结,巩固练习。这是传统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体现。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先是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发现,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是问题-探究模式的体现。E项正确。B、C、E项正确。
A项:小组合作学习是要求学生在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案例中并没有分组进行学习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在教学理念上,李老师有明显的现代教学特色,王老师有明显的传统教学特色。与题干不符,排除。
81.B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的相关知识。案例中,王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在整个课堂上发挥了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习的内容方向。因此,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B项正确。李老师采用的是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发现,强调学生从做中学,从而获得直接经验。C项正确。B、C两项正确。
A项:教学过程包括:①引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②领会知识;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其中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中心环节。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与题干不符,排除。
E项:王老师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的特点。而李老师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效率相对较低。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C。
82.CDE【解析】本题考查行为主义、学习策略和皮亚杰的相关理论。材料中周聪能脱离具体的事物或形象,代之以抽象的符号和概念等方面来进行计算,说明他已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故D项正确。因周聪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可推断出其年龄大致在11-16岁,属于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的思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是通过假设的、形式的和反省的思维;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青少年阶段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这是理论上的依据。从题干中分析亦可知,周聪初期是以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思考,后来过渡到用数学计算的原理进行思考,周聪既能从生活上联系,又能从理论上分析,可表明抽象思维处于从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过渡,故C项正确。材料中老师面对周聪的上课不良行为置之不理,体现了老师“成绩好就是好学生”的观念,故E项正确。
A项: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例如,巴甫洛夫的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行为就是应答性行为,因为这一行为是被铃声或灯光的特定刺激所引起的应答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计算有效时间的做法借助的是资源管理中的时间管理策略,强调的是对时间的有效利用,不是元认知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DE。
83.BC【解析】本题考查自我效能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原则和新课改的理念等知识。对待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可以增加学习难度。学生知识水平因人而异,作为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可接受能力,以兴趣小组、单独布置学习任务等方式适当增加学习难度。案例中周聪扰乱课堂秩序的原因在于提前完成了学习任务,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针对性的适当增加难度。B项正确。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面临学生在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时应当宽容,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C项正确。
A项: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情感状态等。A项表述无误,但是与案例无关,属于无关选项,排除。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是班主任的方式方法就是最适宜学生发展的。科任老师应该和班主任协调教育影响,按照适当的方式教育学生,而不是严格按照班主任的要求管教学生。与题干不符,排除。
E项:按行为主义的观点,当学生出现违反班规的行为时,可以使用惩罚、消退等方式降低此行为出现的概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是都应该批评教育,因为批评教育属于正惩罚。也可以使用负惩罚、消退等形式,以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C。
84.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赵老师的做法符合学校规定,是按照学校要求行使请假流程,所以学校不应处分赵老师。C项正确,D项错误。
A、B两项:《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一)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二)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本案中,小瑶收到的伤害来发生在学校外部,且是独自在外玩耍摔伤。但是学校的请假制度也存在漏洞,尤其是通过QQ、微信等形式很容易造成冒名请假的情况。所以在本案中,学校应当承担次要责任。A、B两项与题干表述不符,排除。
E项:《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赵老师如对学校的处分不服,可以提起申诉。E项与题干表述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85.BDE【解析】本题考查学校伤害事故的启示。
A项:案例中并没有提到歧视品行有缺点的学生,A项与案例无关,排除。
B项:学校请假制度的漏洞,是造成这次伤害事故的次要原因,因此为规避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学校应完善请假制度。B项正确。
C项: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不恰当使用手机的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也可以建议家长协助。但是学校引导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非家长。学校没有办法制定有效措施要求家长管理自己的通讯工具。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针对小瑶的不诚信行为,学校有必要对小瑶行使惩戒权。C项正确。
E项:家校共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E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DE。
86. BCD【解析】本题考查班级管理。案例中,何老师采用了目标管理法,学期开始设置区级“雷锋式少年”、校级“三好学生”等目标,学生为了实现目标,用各奖项的标准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B项正确。同时,何老师提前告知了各类荣誉的具体要求,鼓励学生自主申请,然后严于律己,获得荣誉,向优秀靠拢。C项正确。“将传道之‘道’,蕴含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之中”指的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要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之中。案例中,何老师将对学生的品行教育蕴含在作文课和其他教育教学中,做到了将“传道”之“道”蕴含在“授业”和“解惑”中。D项正确。
A项:作为教师,对打骂学生的家长,应该平等沟通,而不应该进行批评教育。该选项说法错误,排除。
E项:对学生肯定的奖项,会对学生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因此,该项说法错误,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CD。
365bet娱乐场注册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安装_篮球体育比分365
87.BDE【解析】本题考查班级与班级管理。教育要成功,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B项正确。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具备道德情操。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同时,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反思自己,促进自我的发展。D项正确。另外,班主任作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领路人,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自我潜能与人生梦想。E项正确。B、D、E三项正确。
A项: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分为:优等生个别教育,中等生个别教育, 后进生个别教育。因此,表述错误。排除。
C项:要实现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应该是全体学生的民主参与,而不是强调学生对于教师权威的服从。表述错误,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DE。
•